之前分享了重庆市璧山区朱丽华老师的“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和“深度学习下的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今天带来的是朱老师讲座中的一些具体的案例,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领会和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深度学习”?
朱丽华老师简介:特级教师崔成林深度学习工作室核心成员,重庆市璧山区凤凰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璧山种子专家,曲建华名校长工作室成员,,重庆市规划课题《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的研究》主持人,《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系列期刊特约编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余年,长期深入一线,致力于课程开发,深度学习系列研究,先后受邀到江苏、吉林、大连、广西等地做专题报告。
案例一:初中生物《动物的行为》单元设计
例1的设计是传统型和常规性的设计,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了讲授,基本停留在了表面,且以教师讲授和知识罗列为主。
但例2的设计却对知识进行了合理的整合,更加注重对知识本质的思考和探究,它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给挖掘出来了。而且能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加以支撑,另一方面也给了生活实例以专业的理论解释。所以要善于变讲述式为探究式。
案例二:小学语文的识字课
看起来是一种再简单不过的题型,但真的简单吗?如果是你来教,你将怎样教?(可以先思考一下)
朱老师的设计是这样的:先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大概知道是什么。
紧接着她出示了两幅图片,通过情景展示,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直观感受。
再往下她又给出了了这两个字的本来意义。
最后,才回到了第一幅图中的问题,不仅掌握了知识本身,还达到了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的高度——我们可以仔细感受一下这种设计的高明和深度。
从上图的学习能力金字塔中,我们可以看到,识记、理解、应用都属于低阶思维,能够根据所学进行分析、评估、创造才属于高阶思维。
案例三:如下图:这是我们常见到的一个例子,图一代表的是知识本身,图二代表的是一般经验,而图三代表的是创造力。原本是同样的基础和底子,深度学习却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产出。
案例四:小学数学分类与整理
不可否认,现实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可能就是像上图一样教学的,而且还“当局者迷”、“浑然不觉”——“愉快地”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那么到底哪里有问题呢?我们来看下一幅图:
同样一组数,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它分成不同的类型,本来可能有很多种分法和类型,但我们的不少老师的眼睛里往往都驻守着一个“标准答案”,或因为本身就不具备没想到,或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赶进度,或因为习惯性的一种保守等,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鼓励与培养。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年,医院看望他的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问题。)
案例五:特级教师的提问策略
平时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诸如“是不是?”、“对不对?”、“会不会?”、“有没有?”等一些无效的问题。但特级教师显然不是这样的:首先,她没有问大家喜不喜欢旅游,而是直接带过,直奔主题的问学生去过什么地方?其次,当学生仅回答“北戴河”时,她没有纠正说你应该怎样怎样把问题回答完整,而是通过很简洁的一个问题“能说完整吗?”引导和暗示学生说完整。当学生接收到这种暗示而给出反馈时,她适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接下来,另一个同学的回答明显就要完整一些了,“我去过上海”,此时老师又进一步的深入:“你能在上海前面加一个定语吗?”,学生马上给予了回应“我去过美丽的上海”。此时,老师再次予以了肯定“瞧,……”,通过简短的几个问题,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回答的技巧与方法,后面同学的回答越来越好——“我去过风景如画的桂林”。——特级教师深厚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艺在如此细微而短暂的教学片段中却被显现的如此的淋漓尽致!
再来赏析一下现代名师的其它经典用语:
同时,也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教学:“你真聪明”、“你真棒”、“让我们为他鼓掌”……看似是表扬和激励,但怎么看都少了些聪明和睿智,更少了些真诚和真情,最关键的是会“终结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再思考和再研究”,长此以往,仍然会出现之前提到的钱老之问。
写在后面的话:
教育需要学习和研究,需要思考和实践,但更需要的是爱心和责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和积累,善于发现和反思,不断学习,不断钻研,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和素质,努力锤炼自身品格和意志,用更加博大宽广的爱心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和教育、对待工作和事业,做一个具有真正教育情怀的人民教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