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璧山区应急管理局派驻河边镇浸口村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李振中
根据璧山区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李振中于年5月中旬,从璧山区应急管理局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的岗位上来到了河边镇浸口村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
李书记,先参军,后从政,还没有建设过新农村。所以来到浸口村只能先入户走访。走访脱贫户、边缘户、五保户、低保户,走进他们家中,摸清情况,从土地、人口、收入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实情。全村多人,留村人口多人,且多数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这的确让李书记感到“亚历山大”。
一开院坝会,村民们就七嘴八舌,抛出一串串急难愁盼之事让李书记瞠目结舌,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叫“棘手”。
璧合津高速公路过境浸口村,征地拆迁、社保购买、补偿款项等一系列问题搅在一起,村民认为征用的面积与补偿的偏差过大,社保的购买不太合理,村委会组织开了无数次会,就是扯不下来,李书记来了,这烫手的“山芋”自然由李书记接手。李书记一面与高速公路有关单位核准面积,一面钻研有关社保购买的政策文件,深感“太复杂”了,但这是自己必须要闯过的“关”,无法回避,不然人心不齐,如何打开工作局面?李书记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攻关,把有关的政策精神理解透了,“吃准了”然后开院坝会给村民做细致的政策宣讲:
李振中书记主持召开浸口村社员大会
“占了地,拆了房,失去了生产生活资料,要买社保,这想法是对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政策也是允许的。但是,并不是只要占了地,拆了房就一定能买到社保。我就举例给大家讲,你们就会明白的:比如某人原有三亩地,一亩是去世的老母亲留下的,一亩是他女儿出嫁了土地因三十年不变留下的,另一亩是他自己的责任田。这三亩地从来就没有完全明确哪一亩属于他家哪个人。在征地拆迁中,三亩地被征用了两亩,表面看起来就该买社保。不过这是买不到社保的。因为,尽管征用了他家两亩地,但他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完备,这样的情况按政策规定就不能买社保。我们村在这次的征地中就有这样的情况。至于土地面积、款项,这些是有账可查对的,完全可以核查清楚的,大家不用担心,你们该得的钱,上级自动打到你们的账户上,别人不可能侵占,请相信政府和上级党委。”
这一讲,村民就“吃了定心汤圆”,该买的都买了社保,还闹啥子呢?但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就结束了,俗话说“按下葫芦又浮起了瓢”让人手忙脚乱。这个问题解决了,又冒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修建高速公路,属于国家建设,村民都有积极支持的觉悟。可是具体施工的部门在有些方面总是打些“折扣”或“节约更多的成本”,就没有站在村民的角度换位思考。特别是对村里原有基础设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村公路变“便道”,影响村民出行,村民怎么会“依教”?他们又不知道具体找谁解决,动辄就去拦路,阻挡施工,甚至冲突,影响很是“震撼”。这事李振中书记又“摊上”了,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方面国家建设要支持,一方面村民的利益要维护,正所谓“手心手背”同掌,两面都要兼顾。他首先想到了河边镇党委和政府,通过他们去同高速公路建设单位协调,一方面制止村民的过激行为,还叫施工方领导出来给村民作解释,表态让村民释怀。这样,意外的局面就得到了化解。
解决了大问题,还得解决村民之间的“小问题”。这些问题虽小,但不容忽
驻浸口村第一书记李振中(左二)向村民了解合璧津高速公路征地情况
视,它可是村里文明的风向标,体现的是村规民约是否健全。把小问题处理好了才能为振兴大事业打好基础。
村里有两户村民,两座房子一前一后座落。住在前面的村民为方便出行,把出行的路加宽硬化了(可行车)连接上主干道,叫后面的那户村民也出点钱(必经之路)。后面那户村民不理,意思是道路属于“公共交通”,你有钱要加宽硬化那是你的事,我不出钱你难道还不让我通过?前一户村民叫后一户村民拿钱,后一户村民不高兴了;后一户村民不拿钱,前一户村民也不高兴了,两户关系从此变得不融洽了,大家心照不宣——前者:后一户村民你人要过路那没问题,但是你的车想通过那绝对不行;后者:你要讨人嫌,老子有办法恶心你!后者就把狗链拴在前者房子的后面;前者房子后面正好是厨房的位置,做饭菜时一推开窗就闻着狗屎狗尿味,要多恶心就有多恶心。这关系还好得了吗?今天吵一回,明天日还得吵一回,这“电视连续剧”简直就没有拍最后一集的感觉。
李振中书记来驻村了,理所当然要把“剧情”终止了。于是找到前者:“你要大量些,你的条件比人家好,你把道路弄好了就行了嘛,干嘛喊人家出钱呢?你也知道人家条件比你差多了。俗话说‘修桥铺路九男二女’,你就当做了好事还不行?”。李书记转过身又去找到后者:“如果在你的厨房外面拴一条狗拉屎撒尿你会如何感受?你恶心不恶心?大人竟然做出这等‘小事’来,这有意思吗?房前房后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上午不见下午见,哪天不碰面呢?”李书记这样叫二者一“换位思考”,两者都冰释前嫌,和好如初了。
以此为契机,李书记组织村委会修订浸口村“村规民约”,细化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值班值守制度,明确村两委人员职能职责,细化责任分工,有效规范了工作制度。积极改进人居环境整治方法,变请人上门做清洁为激发群众自生动力自觉做好的思路,开展整洁庭院的评比活动,通过评比发放流动红旗、先进户奖励等措施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浸口村开展人居环境“文明卫生户”评比活动
这些事太多不一一列举。咋一看起来都不是什么大事,纯属“芝麻小事”,比起乡村振兴的“大西瓜”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李振中书记认为:乡村振兴工作只有首先具备了“捡小芝麻”本事,才能激发起村民“抱大西瓜”的欲望、凝聚他们的热情和力量,也就是用细致的群众工作凝聚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那么浸口村的“大西瓜”在哪里呢?
浸口村因为合璧津高速公路的过境,互通口正好在浸口村,这就为浸口村“种”“大西瓜”带来了“黄金机遇期”。最近区委领导考察浸口村,确立了在浸口村设立经开区的规划,浸口村再也不是“边缘小村”了。这就相当于给浸口村的振兴工作插上了翅膀。鉴于这样的长期规划,李振忠书记和村两委一致决定:依托“三山悬经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现有的优质广柑亩,脆李亩,山坪塘几十亩清水养鱼,加上浸口村紧邻西泉山风景秀丽,村里有大量的房屋可出租,这就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村民本身大量养殖有土鸡、土鸭,土货丰富且离城镇不远,从区到村有直达公交,来去便利;如果再发展一些不同季节的水果,利用稻后放养土鲫鱼,搞成农家果品采摘园,土货尝鲜,那是很有吸引力的,游客将一请(宣传)就来,不请亦来。不愁产品难销售。并且以新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引进本土乡贤发展康养园+农文旅项目,预计投资万元,带动集体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引进有理水果种植股份合作社,发展景观苗木产业,辐射周边村民20余家,将有力带动浸口村美丽乡村建设。以这样的目标来发展相应产业还可以促进村民的土地流转和增加务工收入,同时壮大集体经济。
目标已经确定,关键在于实施,因此抓好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就成了李书记驻村工作的大事。
李书记坚持每月组织召开支部大会和党员大会,利用“三会一课”组织党员开展学习党史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学习讨论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在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上下功夫。发展有思想、有作为、敢担当的青年入党,去年预备党员转正一名,发展积极分子一名;今年确定发展预备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名,年还接收了2名异地党员干部,壮大了村党组织。李书记还特别注重对年轻村支部书记的培养,经常在碰头会上强调:村干部做人做事必须要公正、公心,树立为村民服务的思想。只有自己树立了公心,才能赢得村民的公心(信任与支持),才能把村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正因为如此,年,浸口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15.6万元,较年相比翻了三翻。
李振中书记信心十足,因为浸口村辉煌的蓝图正展现在他的眼前。
责任编辑:张伟
文/张朝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