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暑假带孩子旅行了吗究竟有没有必要带孩子去 [复制链接]

1#

放暑假没多久,妈妈圈里就在商讨几时要带孩子去旅行了。自从孩子能跑能走,很多爸妈都会在暑假休年假,“有钱没钱,出去旅游”,暑假旅行竟成了刚需。可是,在与很多家长深聊之后,旅行的“隐性原因”其实是:

不出去旅行,孩子拿什么素材去写作文?

怎么去给孩子的小伙伴们准备像样的伴手礼?

怎么表达家长对孩子“长见识”毫不吝啬的付出?

作为家长,又如何在朋友圈里表达对孩子的期望与爱意?

旅行,本来是一件美好而快乐的事情,而现在却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绑架。如果这番大费周章的行程,伴随着不单纯、功利化的目的,我们就需要反躬自问:我究竟有没有必要带孩子去旅行?

0

为了在朋友圈里炫耀去旅行,不如不去

有位朋友在巴黎做中文导游已经有2年,对带孩子去欧洲旅行的家长都关心什么,他可是门儿清:他们最关心有没有免费Wi-Fi用。没错,这些家长带着孩子来旅行,可不是为了长见识来的,也不是为了深入体验来的,而是不远万里换了一个地方玩手机来了。玩手机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朋友圈里的攀比炫耀。“我在澳洲登上了热气球”“我在埃菲尔铁塔顶上吹风”“我在普罗旺斯的花海里做公主”……孩子喜欢不喜欢这种旅行方式不重要,关键是他得配合这种生活方式的演出,得当一个合格的道具。

美国儿童教育家罗妮丽博士曾经说过:

这一代小孩成年后的空虚感,与父母在他们儿时的炫耀欲密切相关。因为,只有这种‘空心化’的炫耀,才能让孩子认识到,世间除了赚钱花钱,全无意义。

请明白,孩子可不是家长的牵线木偶,不是你攀比的承载对象。

2

为了逼孩子写观后感去旅行,不如不去

现在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所收获”,真是煞费苦心。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说,她暑期最大的烦恼之一,就是被家长要求布置这样的作业:外出旅行要做笔记,写观后感……

这位老师非常不赞同这样“有心机”的旅行计划。她的经验告诉她,凡是家长口口声声“我是为你好”的做派,都会受到孩子的消极抵抗或激烈反弹。

带着这样的任务,孩子一路上都情绪不佳,甚至会这样*咒发誓:“明年说什么也不跟你们出来了,我宁可去乡下奶奶家!”

家长也被噎得透不过气来:我让你积累作文素材错了吗?我让你增长见识错了吗?我让你积极思考、避免走马观花错了吗?你这孩子怎么这般不识好歹?

家长却忘记了,旅行给人的滋养是潜移默化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天天押着孩子写观后感的家长,把旅行理解为一粒神奇的西药,吃下去6小时内就可以立竿见影,治“不会观察、不会写作”的顽症,而旅行本身事实上却是一副中药,它不负责治急症,只负责调理孩子整体的身心状态,它见效肯定是慢的,却也是疗效全面的。幻想一次旅行就能让孩子成为下笔如有神的神童写手,抱着这样急切的心态去旅行,少不了上演亲子战争。

3

为了把地图插满红旗去旅行,不如不去

前一段时间,“足迹地图”在朋友圈疯传,不看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都走了大半个中国。有一类家长一定是这种地图的爱好者,他们每年暑假旅行都要做新攻略,带着孩子去新地方,我们姑且称之为“誓把地图插满红旗”式的旅行。

这类家长对孩子提议“再去一次迪士尼好不好?”“上次在贵州的山涧里洗脚、吃烤玉米好好玩,我真想回到那里再去看一次彩虹”往往嗤之以鼻:“再去一次迪士尼,亏你想得出来,你一定是陷在公主梦里不能自拔!”“再去一次贵州,难道地球上还有这般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

此言差矣。

那种为了“到此一游”而谋划的旅行,多半没有在孩子的心湖上留下一点涟漪。它不过是“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唯有孩子真正想去的地方,才像一个奇妙的“兔子洞”,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真正的旅行见识,不在一模一样的酒店和打卡圣地,而在每个月的第三个周末才开张的市集上,在当地人售卖古董银勺和相框的跳蚤市场上,在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小吃一条街上,在每个人都带着乐器小露一手的露天音乐会上。

有趣的人和事,有趣的邂逅与奇遇,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经历,真的值得我们回到原点,再次领略与回味。

什么样的旅行才值得一去?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这样,时间与预算又都有限,什么样的旅行才值得一去?

0

让孩子圆梦的旅行,值得一去

每次做旅行计划时,你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吗?

也许你会问:“孩子这么小,有必要征求他的意见吗?”话可不是这么说。家长要孩子去的地方,和孩子自己想去的地方,可完全是两回事。

孩子学习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就想去老北京的胡同里喝豆汁,在皇城根下放一次带哨子的风筝,坐一回人力三轮车;

看了鲁迅的《从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就想亲眼去看一看鲁迅先生课桌上刻着的“早”字,探究下用脚怎么驾驶乌篷船,尝尝茴香豆是什么滋味,竟会让穷愁潦倒的孔乙己念念不忘。

看了沈石溪的小说《最后一头战象》,就想到遥远的西双版纳去,体验骑象穿越雨林,体验爬上树顶木屋夜观野生动物们晚上来溪水间洗澡、痛饮的奇景。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而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现场体验。而旅行,就是绝佳的体验过程,它如此鲜活、迷人、不可替代,正是孩子打开混沌的认知的绝好契机。

2

让孩子锻炼的旅行,值得一去

每次出门,都在当地找一名服务周到的导游,住在设施齐全的酒店里,万事都不用自己操心,这种“享乐派”的旅行,除了发朋友圈好看,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好处。台湾著名的电影编剧詹志宏先生也是一名卓有成绩的旅行家,他说:“人之所以有成就,就是从小有打破舒适区的体验。当你发现,在舒适区之外,也有一片新天地,请问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还有什么困境打得倒他?”

因此有机会的话,家长不妨为孩子的旅行设计一些锻炼的机会:

在语言不通的地方如何利用翻译软件问路、与当地人交流?

在酒店昂贵的地区,如何订到价廉物美的民宿,并自行利用民宿的厨房设施,自己做饭并与民宿的其他住客分享?

在公共交通费用昂贵的地方,如何利用优惠措施以节省交通费用……

以上这些别致的体验,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打破“舒适区”的体验,它可能增加了一些困难,却也增加了很多乐趣,是孩子成长的阶梯。

3

让孩子有交往空间的旅行,值得一去

我有朋友分享带着一儿一女长途旅行的体验:如果能乘火车去,就不要坐飞机去;如果能住青旅,就不会住一门一户的酒店;如果能退掉食之无味的团餐,她一定会带孩子去当地的大排档,去吃富有当地特色的饮食。

她的理由是:火车包厢、小吃排档,青年旅舍老幼混居的居住格局,都可以为孩子有意识地制造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孩子可以突破总是与家人交流的惯性,在旅途中交往到很多有意思的人物。她也的确达到了目的,她的孩子,在旅途中与插画师交流画画的体会,在摄影师那里学会对焦的窍门、用光的诀窍,在大排档老板娘那里学到炒螺蛳入味的窍门,在长途列车的包厢里与别的小伙伴玩成语接龙、猜谜游戏……

孩子们的旅行,自此不再是在景区门前合影留念的无聊行程。孩子有机会邂逅了奇人,听说了故事,也锻炼出了判断对方能否交往的眼光与直觉,锻炼了在路途中既敞开心扉,又趋利避害、提高警惕的能力。这种能力,未来将是他们离开父母,去外地求学、求发展的基础。

4

让孩子体验生活的旅行,值得一去

0天之内,走了7个国家,2个城市,这种看似令人羡慕、拍照拍到手机内存都不够的旅行,其实是最浮光掠影的。不信?你回家后问一问孩子,都对旅途中哪些人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恐怕什么都说不上来。

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应该减少舟车劳顿,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沉浸式体验”的机会。

举个例子,去沙漠旅行,如果只是花半天时间体验下滑沙或骑骆驼,就迅速回酒店刷手机去了,孩子将根本不会对“沙漠”这一地球上的奇观有什么深入的认识。

如果陪孩子在沙漠中步行,体会脚背和脚趾在细沙中缓缓下陷的奇妙感,体会下沙丘的表面滚烫、内里阴凉的诡谲之美,体会下沙漠落日的壮美与苍凉感,体会沙漠入夜后满天星斗如美钻、小动物都打破“避暑模式”出来活动的奇观,那么这次经历,一定是让孩子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

我们不仅要跟孩子一同沉下心去体验,还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写写画画,交上一份“体验报告”。家长在孩子面前示范,还怕孩子不肯写旅行日记吗?好习惯从来不是家长居高临下地命令出来的,而是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出来的。

想了解佳翼,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