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地处缙云山麓、嘉陵江畔,是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8个镇,常住人口83.79万人。
北碚原名白碚,其名始于清初。因场镇建于嘉陵江畔,有白石自江岸横亘江心称“碚石”而得名。清康熙年间设巴县白碚镇,清乾隆年间因白碚地处巴县县境之北,改名北碚镇。
北碚自清初建镇后发展甚微。20世纪初,军阀割据,江北、巴县、璧山、合川4县交界之嘉陵江小三峡地区,匪患猖獗,各地纷纷举办团练自卫,防匪驱匪。民国5年(年),川东道尹王陵基设江(北)巴(县)璧(山)合(川)4县特组峡防局,负责上起合川县沙溪庙,下至巴县磁器口嘉陵江两岸50余千米内48个乡镇的治安清匪任务。之后,随着驻防军队的变更,峡防机构先后更名为警备队、峡防司令部、江巴璧合特组峡防团务局等。
民国25年(年)前,均为嘉陵江三峡地区治安联防机构,不具有地方政权的性质。民国25年(年),时任峡防团务局局长的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为推行乡村建设计划,经四川省政府报请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撤销峡防局,于同年4月1日划江北县黄桷镇、文星乡、二岩乡、巴县北碚乡、璧山县澄江镇,设置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由单纯的峡防机构变为具有除财政、司法两权以外的地方政区,区署设北碚场。
民国31年(年)3月1日,经四川省政府转报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改实验区署为北碚管理局,使北碚成为完全的县一级地方政府。
年12月2日,北碚解放。10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北碚分会,接管旧政权。
年2月1日,根据西南军政委员会刘伯承主席令成立重庆市人民政府北碚行政管理处。4月,北碚改为重庆市第八区,为一等区,相当于地专一级。
年1月,川东人民行政公署移驻北碚,北碚划归川东区,改名为川东人民行政公署北碚行政管理处。7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川东区北碚市。11月1日,成立北碚市人民政府,为川东行署所在地,下设6个区。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设立四川省,川东区撤销,北碚划归重庆市管理。
年3月,北碚市及所辖区建制撤销,改为重庆市第六区。
年10月,重庆市第六区改名为重a庆市北碚区,重庆市第六区人民政府改名为重庆市北碚区人民委员会。
年10月,北碚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北碚区人民委员会行使地方政府的职能。
年12月,取消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北碚区人民政府,
年9月,为推动城南新区建设,区委区政府等党政机关从老城迁至城南新区状元碑行政中心大楼。
区位条件优越、交通方便快捷。处于重庆西部科学之城和北部智慧之城相向发展的交汇区域,是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板块,嘉陵江黄金水道纵贯南北,襄渝、遂渝等11条铁路横穿东西,绕城高速、渝武高速、渝广高速和轨道交通6号线穿境而过,区间干道连接四面八方。
历史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良。抗战文化、巴渝文化、乡建文化交融发展,有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王朴烈士陵园、卢作孚纪念馆等自然人文景观和抗战遗址处,森林覆盖率达53.16%,成功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