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雅安篇丨《启门图》:中国墓葬艺术中常见图像最有代表性作品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启门”是中国墓葬艺术中的一个常见图像,表现的是人类希望打开一扇现实世界和神话世界之间的对话之门的意境。
“启门”题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数现藏雅安市芦山县博物馆的王晖石棺。
王晖石棺是四川出土较早的石棺,被中国美术史列为“汉代重要的美术作品”,图像非常精美。年秋发现于芦山县沫东乡石羊上村,长2.5米、宽1.01米、高0.83米。石棺红砂岩制,盖首和四壁分刻图像5幅,是一组突出驱鬼镇墓与升仙的组合画面。前和刻双门,左门紧闭,门上刻墓志汉隶35字;右门半掩半开,门缝中有一仙童站立。仙童头挽发髻,面目清秀,神态严肃,着衣,衣下露足,右半身露于门外,右手抚门,依门伫立,好像在迎候主人的归来,神情悠然而专注,表现出一种地下人间的悠悠相通之情。门上盖首刻饕饕含环图像,盖上刻六条弧底的渠沟。身有背鳍和腹鳞之虬龙,右壁刻一虎头龙身,肩有双翘,身有环节和腹鳞之螭虎。二兽皆曲身扬爪,作凌空腾飞之状;后和刻一蛇缠龟身,两尾相交,两首欲吻之玄武图像。
郭沫若赞云:“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竟尔雄”,“诚哉艺术足千秋”。
关于汉代石棺画像
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石棺,顾名思义,用石质材料制作的棺,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葬具。
在中国汉画领域,画像石棺通常作为汉代墓葬中的装饰石棺,列入画像石,在美术史中又归类于“绘画艺术”。石棺画像的工艺过程与墓室的画像可能相仿:先由画工在制作好的石棺立面或顶面绘出底稿,然后由石工加以雕凿,有些最后还在画像上敷色。画像水平高低不等,这是因画工与石工能力的悬殊所造成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发现的百余座石棺中,四川汉代石棺占了百分之九十。而到了年,初步统计四川地区已发现东汉——三国初的画像石棺多具。制作年代是从东汉起,公元80年后,到汉朝结束,即公元年。出土区域大概为三大区域:川西地区、川东南地区和巴渝地区。知名的石棺有:郫县新胜1号、2号砖室墓石棺、彭山县江口—2号崖墓崖棺、乐山市沱沟嘴崖墓石棺、芦山县王晖砖室墓石棺、璧山县崖墓1号石棺、重庆市一中石室墓石棺等12处。
画像石棺是厚葬观念的产物,使用者为当时的富裕阶层,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当地的贵族。石棺的画像内容主要是表现仙境和升仙,而使用画像石棺的目的是为了使死者能够顺利升入仙境。
四川画像石棺是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产物。在雕刻技艺上,主要有阴线刻和浅浮雕两种,特点是以线造型,将立体的物象变化为飞动的线条;线刻之中,气脉相通,在构图布局上主次清楚,主题突出,留白较多,具有独特的中国画的审美情趣,在美术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特别是宜宾南溪连环数式的图像和简阳有榜题画像的石棺出土,更增加了这种重要地位。四川画像石棺(包括画像崖墓)除西南地区外为其他地区所不见,就其手法独特,技艺精湛,内容丰富而言,已达到较完美的艺术境地。
资料来源:唐林《四川美术史》及相关文章
(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