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璧山毗籚寺明建文帝游历巴蜀之遗址探秘
TUhjnbcbe - 2024/8/22 18:37:00

毗盧寺,位于璧山区三合镇坪中村三组,始建于明。据清同治《璧山县志卷一寺观》载,“毗盧寺,县南一百里登云坪上,明建文帝隐此(有坊见古迹)。”

登云坪地处璧邑最南端,距离广普镇约8里路程,与江津区接壤,是突兀于四周浅坵地势的一座土山,形似圆盘,周长近百里。

山虽不高,山巅却平旷如坪,宽约6里,长约十五里,良田沃土、田野村舍交织纵横,青松葱葱,鸣泉历历,甚为清幽。

坪上四周边缘是连绵不断的悬崖峭壁,怪石峭峋,千姿百态。清乾隆《璧山县志》载:“登云坪,县南七十里。上有寺,曰“毘卢”。明建文帝逊迹于此。山似盘,广八里,袤十里,结为坪。秀峯罗列,四面环拱,名胜之区。”

登云坪上果绿黍翠,卉红木青,景色幽邃,而令登云坪声名远播的,却是明建文帝隐踪于此的传说。

明建文四年(公元年),皇帝朱允炆被他的叔父朱棣夺了皇位,兵败后为避祸端,建文帝以僧人面目云游四方,足迹遍及滇、黔、蜀间。

相传建文帝曾遁迹于璧邑,先在丁家佛荫寺盘桓数日后,至天竺寺暂住,最后携旧臣到三合登云坪毗卢寺隐居。

古刹山门前旧有石牌楼,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据清同治《璧山县志卷一古迹》载,“毗卢寺坊,在登云坪。明建文帝遁迹于此,上题曰隐帝流光,万历年间建。”

民国间,其迹尚存。坊高10余米,四柱三间五楼式,歇山顶脊,翼角起翘,脊饰兽吻。明间正反两面额匾上分别镌刻有楷书题额“隐帝流光、鹫岭宗风”字迹。

左侧次间额匾上镌有时任重庆知府朱孟震,巴县进士邓之屏、蹇达,璧邑举人马跃龙、尹待聘等人的题记。

右侧次间额匾上镌有时任璧山知县成宗跃所书的记载建文帝兵败后遁隐璧邑三山四寺以及信善捐资建立石牌楼的经过。

横梁及额坊上均镌有“人兽,花卉,流云,山水等”等精美浮雕,玲珑剔透,古朴厚重,为国内少见的为纪念建文帝而建的石砌古建筑,惜今已毁佚。

据乡民所忆,寺院曾经殿宇宏敞,鼎盛时期有七重院落,主要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配殿位于两侧,均衡对称。各院落以回廊相接,松苍柏老,竹翠梅寒,绿荫沉沉与殿宇相映生辉。整座建筑雕梁画栋,巍峨轩昂,堪为璧南诸寺之冠,时人游踪至此,每有流连忘返之感。

解放初,寺院尚存有牌楼及上、中、下三殿,后被改建为学校,古迹被乡民所毁,庙宇变成瓦砾,今已不存。

古寺遗址现有信众募资重修有殿堂,时有游人香客至此烧香拜佛、寻幽访古。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只是不见了昔日佛刹风采,也再难觅建文帝在璧邑所留踪影。惟有寺院残存的一通古碑,依旧伫立在遗址旧处,无声地述说着历史,令人唏嘘感慨。

遗址慨况

毗盧寺遗址座北朝南,东经°6′2″,北纬29°19′38″,海拨米。遗址地表现大部份被开恳为农地和新建民居,原建筑格局不存。

现存石碑一通,青石质,碑身阴刻楷书。高厘米,宽88厘米,厚13厘米。文字如下:

“云坪古刹曰毗卢,明建文帝隐居与兹。万历年间建立石坊,上刻“隐帝流光、鹫岭宗风”字迹。庙原塑有关圣帝像,惜近山门前,因咸丰十年,逆匪扰乱江璧难咸歌得所绅糧增修寨目极中殿宽余遂焚香卜卦,欲迁圣帝,讵非圣帝赫濯之灵所默佑耶,是以爰集团内募化四方绅耆士,广集腋成裘,兹盛举可以妥神庥于勿替,众善姓名胪列于左。为首国学王作实、张集动、唐国安、尹香亭、万开扬府庠王利实耆老张世钧、罗廷封魏嗣赢岩宏禄李万元李元高魏显堂张桂僧北海各出钱壹千文太学生江朝伸、廖麒麟、周以龙王锡明徐朝曦崇德会天保团李友相左映魁李朝发张集贤张集庆魏嗣玉僧云端各出钱文壹仟徐长银何朝纲喻登云陶德焕各五百徐祯昌江朝佐魏嗣浩魏永照贡生曾卓桓魏永映刘巨万段松年徐正堂贡生魏华峰郑兴章何炳盛杨辅春郑纹才(四百)郑纯才各出钱五百徐仕昌僧桂山僧大有各五百僧隆祥二百四十文庠生郑廷楷、郑廷枬、郑廷祯(以下功德芳名略)大清同治七年戊辰岁季夏月下浣谷旦立。”

1
查看完整版本: 璧山毗籚寺明建文帝游历巴蜀之遗址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