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交通如何融入城市发展重庆市中心城区交通
TUhjnbcbe - 2024/9/8 9:23:00

本文转自:新华网

行千里,始于交通;致广大,依靠交通。交通如何融入城市发展?重庆人的出行呈现哪些新的特点?日前,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承担编制的年《重庆市中心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已全面完成。交通出行的“大数据”里,这些变化你感受到了吗?

新增城市道路以次支路为主解决身边的短距离出行

年,重庆中心城区新增城市道路.1公里,城市路网体系不断完善。其中新增快速路30.9公里,主干路52.1公里,次干路.8公里,支路.3公里,总里程为.9公里。

道路网络化运行对拥堵通道分流效果明显

年9月29日礼嘉嘉陵江大桥、蔡家嘉陵江大桥、水土新城大桥和土主隧道(简称“三桥一隧”)通车,礼嘉、蔡家、水土及土主片区道路骨架路网进一步完善。道路网络效益凸显,与“三桥一隧”直接相连的嘉陵江以东内环以北区域高峰时段在网车辆数提升2%。

轨道和公交换乘更加方便37万人步行前往轨道站更便捷

年,新开通轨道交通五号线(石桥铺-跳蹬)段、环线(重庆图书馆-二郎段)共计26.2千米,运营总里程.5公里,在建轨道交通线路15条(段),在建里程公里。环线成环,轨道交通加速成网。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已累计完成个轨道与公交换乘站建设改造和16个轨道换乘首末站建设工作;完成6个风雨连廊示范点工程,新增23条公轨接驳线路,基本实现轨道出入口米范围内公交换乘设施全覆盖;完成30个轨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工作,约37万人步行前往轨道站更便捷。

图为金渝站轨道公交接驳。新华网发

桥隧错峰通行后中心城区高峰车速上升

年3月1日起,对中心城区交通流量较大的15座过江桥梁和1座穿山隧道,推行工作日早晚高峰时错峰通行措施。桥隧错峰通行后,中心城区高峰小时平均车速为23.7公里/小时,同比上升1.1公里/小时。

轨道线网日均客运量增长3成3号线、2号线、10号线客流减少

年轨道线网日均客运量.6万乘次,同比增加71.2万乘次,增长31%。日均进站量.9万人次,同比增加46.6万乘次,增长30.2%。日均换乘量.4万人次,同比增加24.1万人次,增长31.6%。环线、5号线、6号线、1号线日均客运量同比增加9.6万乘次、9.4万乘次、4.3万乘次、3.1万乘次,但3号线、2号线、10号线客流同比减少2.2万乘次、2.0万乘次、1.7万乘次。

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曾经“荒凉”的轨道站“换了人间”

数据显示,内环以外区域站点客流增长明显。长生桥、微电园、大学城、璧山、北碚、刘家坪、茶园、学堂湾、蔡家、弹子石、回兴站日均进出站客运量超过3万人次。重光、曹家湾、礼嘉、茶园、蔡家等站点进出站客流增幅较大,轨道交通TOD作用明显,围绕轨道站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显现。

特别是曹家湾站,开通初期,周边用地刚开始开发,站点周边一片荒芜的景象。但随着城市建设和换乘设施的完善,曹家湾站进出站客流增长明显,年增长0.9万人,达到1.7万人,轨道交通TOD作用凸显。

18条“小巷公交”线路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

由于重庆特殊的“山城”地形地貌,如何保障“背街小巷”等次支道路的群众出行一直以来是困扰重庆公交人的一道难题。自年起,重庆公交集团对公交车型和运营方式进行突破创新,弥补常规公交车型无法通达狭窄、坡陡、弯急道路的短板,在渝中、南岸、渝北、九龙坡、北碚、大渡口等6区,已首批试点投入70辆小型公交,打造18条“小巷公交”线路。

小巷公交推出后,有效填补了市民长期呼吁公交开行的盲区,缩短了城市次支道路居民聚居区周边商超、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的时空距离,畅通了城市微循环、缓解城市拥堵,有效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

不仅便捷还出片更多山城交通设施变网红打卡点

山水阻隔和多山的地貌条件给重庆人交通出行带来了不便。重庆人充分发挥想象与智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因地制宜地建成了一系列的交通设施,为出行提供了便捷性,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而极富特色的交通设施与地形地貌相结合,成为了具有重庆特色的立体交通,成为全世界游客打卡景点。

以轮渡为例,重庆市两江交汇,轮渡曾经是重庆市民过江的重要交通工具,现在兼具交通出行和旅游观光功能。重庆现有轮渡航线16条,分别是江北嘴、朝天门、弹子石、野猫溪间三角航线12条,朝凤航线(朝天门-凤溪沱)、凤朝航线(凤溪沱-朝天门),朝广航线(朝天门-广阳坝)、广朝航线(广阳坝-朝天门),年客运量53.6万人次,日均客流量人次。

1
查看完整版本: 交通如何融入城市发展重庆市中心城区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