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绝唱”,还是“绝响”?——福客民俗民俗资讯频道
一种让法国文豪伏尔泰震撼的民族精神;一个被称为中国版“哈姆雷特”的故事;一个演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动人传说......《赵氏孤儿》在民间口口相传两千多年,当它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人们开始用一种新的目光审视它。
2007年2月7日,农历腊月二十,藏山文化研究会会长韩万德老人冒着大雪又来到山西盂县藏山考察,他想为一个历史故事再做点什么。藏山得名于历史上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因春秋赵国义士程婴携赵国名臣赵盾之孙赵武潜藏于此而得名。
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将屠岸贾谋害忠直大臣赵盾,不择手段地杀害了赵家300余口,只有赵盾之孙襁褓中的婴儿被义士程婴救出。屠岸贾发现有人偷偷救出孤儿后,竟下令残杀国内所有一月以上半岁以下幼儿。程婴为保全孤儿和全国幼儿,毅然献出自己的儿子冒顶孤儿,最后老臣公孙杵臼与程婴之子被害,赵氏孤儿得以保全。程婴带着孤儿在藏山躲避15年,之后长大成人的赵武在大臣们的帮助下,诛杀屠岸贾,报仇血恨,程婴以拔剑自刎告慰死去的亲人和朋友。
我们很难准确体会在一些民族人物、民族精英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份量,但当时间的长河带着历史远去之后,这种精神还是否存在?两位老人关心的实际上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问题,对于他们来说,程婴的忠义和舍子为国是一份沉重的遗产,他们极力地希望这份遗产能够传承下去。
赵氏孤儿的传说不久前被列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孩子们的默然与理解偏颇意味着文化传承的断层,至少是裂痕已经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不仅仅是我们还能看到的戏曲、民俗或民间工艺,更多的是他们承载的一种文化底蕴,面对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我们该如何认识,又该如何继承,这可能是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赵氏孤儿的故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首先得到了文化界人士的肯定,真正认识和认真对待这份文化遗产成为了大家的共识。虽然在藏山周边年轻一代对赵氏孤儿的故事和内在的精神价值也已产生了隔膜,但藏山的存在和数千年来留下的遗迹无疑将永远昭示着一种民族文化的精华,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只要藏山在,赵氏孤儿中的忠义精神就在。正是这一点,让地方*府对保护藏山、保护赵氏孤儿这份文化遗产有了足够的认识。
韩老他们还在山上,他们要把山上的碑文整理出来,提供给有关方面出版,他们的辛劳也许在整个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中微不足道,但正是这种个人的微不足道可以让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承,民族的根在此,民族的生命也在此。作为“民间文学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深刻的内涵和精神价值融入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这是我们最为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