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人对水的感受,可以说是重庆西部地区最深刻的。“前些年,我们谈水色变。”住在璧山城中心内璧南河岸边的老璧山人周成安说,“那些年,我们渴望水,但更多的时候是害怕水。璧山城是座水‘害’城。”
为什么璧山是座水“害”城?水对璧山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呢?
一缺水给璧山人带来干渴璧山区是渝西地区人均水资源最少的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毫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有立方米,仅为重庆人均水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因而,在多年前,每遇干旱,璧山就会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农业生产只能“听天由命”。
二水污染让璧山人见水就躲璧南河发源于璧山区大路街道大竹村一带,贯穿璧山城区、以及大路、河边、璧城、青杠、健龙等8个镇街,最后于江津汇入长江,是璧山的母亲河。这条河流在璧山境内的流域面积达.7平方公里,占了区域面积的42.7%。20年前,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情况下,这母亲河被周边的污染企业所吞噬,河水臭气熏天、鱼虾绝迹,被戏称为“书法家的洗墨池”。同期的璧北河、梅溪河也污染严重。当时,域内的这三条主要河流,全部为劣Ⅴ类水质。
三“十年九淹”暴雨成灾那些年,由于璧南河及支流两岸垃圾泥土乱堆乱倒,导致河道淤积,城区璧南河防洪能力不足,每遇暴雨,璧城必淹。年的一场暴雨,曾让整个璧山变成一片“泽海”。这因水而给璧山带来的“三害”,曾让璧山人谈水色变。
01水“利”城让璧山人喜逐颜开
“过去我们谈水色变,如今我们见水喜逐颜开。”老璧山人周成安说,水“害”已经变成了水“利”了,过去的“渴城”也变成了一座“水城”,璧南河也从一条“害河”变成了璧山人的幸福河。
如今,水,已给璧山人带来了诸多的“利”好:
“渴城”变成“甘露城”“渴城”变成“甘露城”,这是水带给璧山人带来的第一大“利”好。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生活、城市环境用水量激增,璧山人却没再“喊渴”。通过工程拦蓄水,长江铜罐驿提水工程、循环利用中水、落实节水措施等方式,工业、生活、城市环境用水等都得到了保障。随着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四川青衣江到重庆的供水配置工程、长江铜罐驿提水工程这些城市新区水厂扩建工程的建设,璧山当前和远期供水不足问题已全部解决。
“旱城”变成“水城”“旱城”变成“水城”,这是水给璧山人带来的第二大“利”好。璧山城区内目前拥有蓄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上的景观防洪水库30余座,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拓宽加固、两岸绿化而形成的生态型河流风景线长达50余公里。“水网密布、水光潋滟、人水和谐”,璧山已成为一座充满水灵气的城市,整个城市宛如一幅“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大美画卷。
“污河”变成了“清河”“污河”变成了“清河”,这是水给璧山人带来的第三大“利”好。如今的璧南河,已是碧水清清鱼欢跃,两岸花香人水亲。璧山区域内的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等35条主次河流,全面消除了V类及以下水质,其中璧南河、璧北河、梅溪河这3条主要河流稳定达到Ⅲ类水质,32条次级河流均达到Ⅳ类或Ⅲ类以上水质。
“水淹城”变成了“水安城”“水淹城”变成了“水安城”,这是水带给璧山人的第四大“利”好。近几年,璧山出现了十余次降雨量达毫米以上的暴雨天气,但城区河边的居民都没有搬家。这是因为城区的防洪能力已提高到“50年一遇。
宜居的湿地公园之城宜居的湿地公园之城,这是水带给璧山人的第五大“利”好。目前,璧山城区内所建成的南河中水公园、观音堂湿地公园、秀湖露营公园、东岳湿地体育公园、御湖湿地、玉泉湖湿地等“一河六湖十八湿地”,已使璧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湿地公园之城,亲水宜居之地。
生态经济为主的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的高质量发展,是水给璧山人带来的第六大“利”好。水形成了强大的招商引资吸引力,近年来10家世界强企业选择落户璧山。水也成了璧山经济的“源泉”,如投资7亿元的秀湖公园,回收的是余亿元;投资1.7亿元建的枫香湖儿童公园,不到一年就回收了45亿元。
年底,璧南河入选中国首届“最美家乡河”,也是重庆唯一入选的河流。璧山在近几年中,已先后拿到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等17张国字号的名片。
02水“害”为何能够变水“利”?
璧山的水“害”,为何能够变为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水“利”?
“在于坚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围绕“儒雅璧山、田园都市”美好愿景和将城市建成“大公园、大森林、大景区、大水系”目标,“十年如一日”地探索建设幸福河的路径。
在探索这一路径中,璧山提出了“儒雅璧山、田园都市”的水生态城市文明建设目标,建成重庆主城的“绿色菜园”“四季果园”“城郊花园”的美丽乡村画卷。璧山就根据全区域缺水的发展“瓶颈”,提出了一个突破发展“瓶颈”的主攻方向——把水利作为璧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来抓,把治水作为营造发展环境的基础来夯。
按照这一发展观念,璧山制定了“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水”的治水措施;对璧南河实施了“河内清淤、河外截污、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治河技术路线;在城市建设上,明确提出了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的目标。而这些具体的目标和措施,都通过规划先行,按期完成的路径,一步一步地实施。
治水先治污璧山首先从对河水及水源造成“伤害”的污染源治起,先后关闭污染企业家,有污染的养殖场家,从而堵住了污染源。同时对工业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先后建成了48座污水处理厂站,实现了对全流域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63%,镇街达90.63%。
保护好水资源不受污染,这是璧山治污的一项硬措施。先后中止了全区所有的山坪塘养鱼合同,全面实施清水养鱼,消除了肥水养鱼对山坪塘和水亩水质的污染;在璧南河干支流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在璧南河下游约10公里河道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水质治理。在“三河”流域干支流栽种苦草、水菖蒲等水生植物余公里,在95座水库、口山坪塘栽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恢复了水生态系统。
治污先治水水资源缺乏,是璧山建设幸福河的最大“痛点”。因而,璧山把治水放到了首要的地位。
在治水上,璧山首先加快了水利设施的建设,把有限的水资源留在璧山。近年来,新建成中型水库1座,扩建中型水库1座,新建和扩建小型水库12座,整治扩容山坪塘口,新增蓄水能力近0万立方米;同时对璧南河大灌区和大沟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进行改造,总共整治改造及新建渠道公里,整治改造渠首工程5座,整治改造及新建渠系建筑物座。这两个灌区续建改造工程竣工投用后,已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万余亩,年增农业节水能力万立方米。
在治水中,璧山还通过种植经果林、绿化林、封禁治理、保土耕作,以及在治理区域配套修建山坪塘、蓄水池、作业便道和沉砂池等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中水回用,是璧山在开辟水资源中的一大创举。目前,全区已建成中水处理设施13处,每天可提供5万吨中水用于工程车辆清洗、道路消防、市*环卫、园林浇灌、景观用水、河流补水,全区的中水回用率已达到36%。经过持续不断地深化水利改革,璧山在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已把一座“水害”城,建设成了一座造福人民的“水利”城。
推荐阅读:喜报!龙河(丰都段)全国示范河湖建设顺利通过验收
喜讯!重庆3人上榜全国最美河湖卫士
《重庆市河长制条例》全文来啦!
来源:新华网编辑:刘梦雅、王明阳责编:孙启凡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