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九龙文艺获奖小说致敬,中国的格林兄弟
TUhjnbcbe - 2021/4/1 1:00:00
北京哪能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显德先生,落坐轮椅,推拥上台。

他,面庞清癯,容颜衰颓,身躯佝偻。依旧一身篮布衣裤。全靠他颈上与周围的红领巾燃烧如火,怀抱中的鲜花朵朵盛开,给他带来几分生气与喜色。

台下的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就是当年那个智慧绽放、活力四射的汉子么?过去我哪次来,他不是硬铮铮、活泼泼站在舞台上,吼号子、唱山歌、说笑话、讲故事……他本是个庄稼汉子、故事篓子、泥腿才子!

莫非,幼年、青年的跋山涉水、谋生学艺,中年的*治运动、肩扛背磨,中老年的四处登台、社交著述,已将他的能量消耗殆尽,那给社会、群众带来那么多快乐与启迪的硬朗身板、聪敏脑瓜、伶俐口舌,已到风烛残年了啊!今天这场“民间故事拜师会”,递交火炬,延续文脉,他肯定要来,不能不来。否则,先生岂肯让人推车,坐轮椅登台!

屈指算来,我结交先生,已近廿年了。

那是在年中秋,原巴县走马乡的乡公所礼堂。那天,秋高气爽,惠风和畅。我和四川省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文联*组书记、著名文学评论家王觉,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通俗文学作家、长篇小说《玉娇龙》作者聂云岚一起,赴走马乡出席重庆市*府部门授予“走马乡民间文学之乡”的命名大会。在那次会上,感动观众的是,登台献艺的走马乡农民,个个能说会唱;他们中除了青壮年,更有4岁孩童和耄耋老人!逗乐观众的是,父子、母女、兄弟、姊妹同登台,更有祖孙三代同登台的!魏显德的登台,更将气氛推向高潮。他所讲故事,情节曲折起伏,语调疾徐相间、收放自如。尤其,他讲述民间笑话,声态并作,把情趣、幽默、讽刺有机结合起来,充满喜剧色彩。说的话,表的情,做的手势,投的眼神,令人捧腹。

我不由想起了《史记·滑稽列传》评论艺人时所言:“善为言笑,然合乎大道”。这,魏显德做到了,做得很好!太史公若在,定会将其记入新的《滑稽列传》中去!

那次,时任重庆市委书记肖秧,也专程赴乡授牌并贺喜。他在庆典汇演一落幕,便登台问候演职乡亲。

“嚯!魏显德先生能讲述则民间故事,可比阿拉伯《一千零一夜》讲的故事还多哇!真了不起哟!”肖秧书记与魏显德亲切握手,并啧啧赞许。这几句话,使在场的走马人听了好开心,好自豪哇!

那天,我只算与他初识。

三年后,我再次目睹他的风采。

年,暮春时节,我陪同聂云岚主席又来到走马乡。当我们下车来到古镇场街时,乡民们拥上来与我们热情握手,并对拄着拐杖的聂主席,嘘寒问暖。聂主席年事已高,医院住院病房瞒过医生出来参会的。拄杖上坡,拾级艰难。乡亲们连忙找来凉椅竹杆,捆绑成轿,要为聂主席代步。聂主席抱拳谢辞,执意不从。可淳朴憨厚的走马乡人,却不由分说,几位自称是《玉娇龙》忠实读者的庄稼汉子硬是把他搀扶上了“轿子”。

前面那位中年“轿夫”,肩担轿架,双手握柄,步覆稳健,边走边吼:“天上明晃晃,”“天上鹞子飞”……后面这位,也扯开喉咙,有声必应:“地下水凼凼,”“地下屎一堆”……他俩前呼后应、放歌号子。号子内容可真是土得掉渣,又有趣得紧:

天上明晃晃——地下水凼凼!

天上鹞子飞——地下尿一堆!

左边一枝花——莫去挨到它!

左边一堵岩——右边亮起来!

左边有道拐——谨防岩下摔!

前面独木桥——滑竿莫要摇!

两个搁——桥上过!

抬头望——把坡上!

滑得很——踩得稳!

立夏小满——抵到老坎!

立下下到底——快慢由在你!

抹阳坡——慢慢梭!

前挡手——后不走!

越爬越高——上去歇稍!

横起一丈八——顺到一步跨!

稀泥烂窖——乱跺乱跳!

步赶步——跳磴路!

滑竿号子,同抬工号子一样,既是路况信号,也是协调节奏、统一步伐的鼓点。而这幽默风趣的“报路歌”,还能舒缓神经,起“加油”的作用呢!

号子悠悠,滑竿荡漾。那副用竹片、绳索和两根竹竿捆绑成的滑竿,荡悠在一前一后“抬脚儿”的肩头上。走在前面的那位中年汉子,边走边吼。号子拖腔,时长时短、时高时低、时快时慢。随行在侧的我,看见蚯蚓般的青筋,在他颈项上鼓起,慢慢涨红,时而,好似从他颈部爬过。时而,他还用自己中山装衣袖,拭去脸额上的汗水。

聂老先生坐在滑竿里,在前后“抬脚儿”中间,在古镇的乡场上,那铺满百年石板的乡路上,荡荡悠悠。不是么,肩乘着滑竿的,是乡民的古道热肠,是他们对老人的关爱,对文化的敬重。

来到一座土墙结构的老式青瓦平房前,房前屋后,彩旗猎猎,鼓锣喧天,人头攒动。两位“抬脚儿”欠身放“轿”,将聂主席搀扶下来。中年汉子这一转身,我细一端详:嘿,他不就是魏显德么!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大厅里灯光明亮,拉起彩练,坐满了人。“走马乡工农村民间文学协会成立大会”横幅,映入眼帘。横幅两侧悬挂一对顶有意思的长联: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

大会,在雷鸣般掌声中开幕,又在乡人期冀的目光里,宣布村民举荐出来的协会主席团成员名单,并一一请出,逐一亮像!

嘿,魏显德,这位中年“抬脚儿”,被乡亲竭诚推戴为村民协主席!主持人介绍:“魏显德,走马乡工农村5社农民,讲述民间故事则;演唱民歌首;搜集谚语、歌谣条。被重庆市*府部门荣誉授予‘特级民间故事讲述家’称号……”

哈,这位“千则故事家”——泥脚儿、抬脚儿,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荣任其职,当之无愧,众望所归!

重庆走马乡工农村民间文学协会是全国第一个村级民间文学协会,它宣告了重庆乃至全国没有村级民间文学协会组织历史的结束,给全国各地农民朋友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带来了欣喜。魏显德这位昔日农民“故事篓子”,成了名副其实的民间故事讲述家和协会带头人,这对各地搞民间文艺的“土巴娃“也是莫大的鼓舞。消息传出,重庆各大报刊和市外媒体纷纷派员,采写报道,竞相宣传。

我与显德先生面对面掏心交流,是在年一个酷暑的夜晚。其时,我是应乡*委*府之邀,去该乡采写农民故事家们的。

天穹深处,明月高悬,星星闪烁,乡间笼罩在一层轻纱般的薄雾中。魏家院坝周围,杨柳依依,竹丛摇曳。房侧两翼的篱笆上,挂满丝瓜、豆荚。这一切都沐浴在清辉熠熠的月光下,好一个幽美、恬静的童话世界。

经常性的工农村民间文艺讲唱活动,今晚在这里进行。

晚饭后,房前宽敞的坝子里,两根竹竿之间扯起一盏明亮的电灯,灯下摆张方桌。

“一年要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二十四个节气,这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呢?传说是从大禹疏通九河的时候兴起的。”魏显德第一个站在方桌前,手摇蒲扇,开口就讲起《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那时,大禹还小,就和父亲一起治理洪水。看到洪水经常泛滥,大片土地被淹没,许多人遭淹死。父亲就用土办法,这里挖点泥巴挡一下,那里挖点泥巴挡一下。水涨猛了,泥沙又被冲走了。这样反反复复治理,父亲累死了。大禹想这样下去不光我这辈子治理不好洪水,下一辈子也要受洪涝灾害。他决心换一种新的办法,先疏通小河,把河水引到大海里去。不过,这个工程很大,要动员很多人参与才行。于是,大禹就一户一户地去动员。大家看他真心实意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就跟着他干。大禹起早贪黑地带领大家治水,一干就是好几年。其间,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顾不得回去。时间长了,大禹察觉:这样要多久才能疏通九河呢?让大家都像自己一样长年累月地做,不歇口气,不回家也不是办法。于是,他叫大家做一段时间,便歇一天工。但是,时间长了,又易搞混。大禹正在考虑咋办时,窥见妻子在看她的二十四颗夜明珠,大禹灵机一动,就把夜明珠的绿、红、*、白定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人们按岁数分在四季里做活路。夏天热,最耗体力,当然年轻的去做,其他人就可以歇工回家,照顾家庭。这样分工很合理,人们的干劲大,工程的进展很快。大禹又吩咐妻子:‘以后你来常管夜明珠,二十四颗分管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一颗管一个节气……’打那以后,妻子按大禹的吩咐做,但有一次河水涨得迅猛,妻子见河水又老是不退,慌忙中把二十四颗夜明珠都拿来照明,就把太阳引下了地,那天正好是夏至。以后,从这天起,天气就格外热一些,白天也从这天开始慢慢变短。”

讲者,故事信手拈来,有板有眼,绘声绘色。听众板凳不够坐,就坐在背篼、石头、扁担上。坝子小了,就站在周围坡上地里,踩着收割了的玉米杆子。大家时而凝神贯注、紧锁眉头,时而乐不支怀、唏嘘不己。

在大家的掌声与喝彩声中,魏显德只好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讲下去,接连又讲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耿大爷巧断南瓜案》、《张鹏举到重庆》、《玩龙灯的来历》。

人群中落坐在石磨儿上的弟弟魏显发,他满心欢喜,心儿发痒。故事对他而言,同样爱不释怀,不吐不快。当兄长讲故事的话音刚落地,他就赶忙站起,把话茬接了过来。他即兴启齿就讲《重庆神仙街的来历》。

魏显发胸中才情与肚皮中的故事,不输与哥哥魏显德。他同样谈奇说异,纵横五湖四海;历史掌故,天文地理,趣味千般。当他的故事讲毕,村里与这“中国的格林兄弟”同刨一块地、同饮一井水的其他的故事篓子,便也踊跃登台,讲演故事。75岁的程昌明老妈妈讲起她擅长的神话故事《观音妈妈》;71岁的谢志忠,紧接其后,又讲述起《谢冬鸡吃清明会》的机智人物故事来。都来自村里8社的张盈新和张彩云,二位张姓汉子,他俩长年在外,走南创北,在行医卖药的同时,还搜集许多中草药故事。他们先后上台,分别讲述了《金银花的来历》、《马桑树为什么长不高》和《茵陈蒿的传说》系列中草药故事与传奇。

故事会告一段落,唱山歌又打起擂台。55岁的张祥友,童年时也曾浪迹江湖,长大成人又外出打工逾20年。他似乎有点面浅,被魏显德和乡亲们推搡着,方出来演唱山歌《沿山沿岭我都来》:

说起唱歌我喜爱,沿山沿岭我都来。

鞋儿不穿提起走,衣服不穿捞起来。

捞起来,捞起来,好玩好耍唱起来!

倏地,一片掌声,欢呼雀跃。他盛情难却,又唱起《山歌好唱难起头》:

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修转角楼。

石匠难打石狮子,铁匠难打铁锈球。

姑娘难绣花枕头……

从贵州水城嫁到这里、芳龄24岁的彭永碧活泼大方,没等张祥友山歌曲终词毕,就起身扯起歌喉,边唱边踱步,来到魏显德面前,唱起盘歌“打唐二”。看上去,大有摆出山歌对抗之势!魏显德连忙站起应答。

“什么出来分外青?什么出来甜到心?什么出来红一时?什么出来根连根?”

“二月杨柳分外青,九月甘蔗甜到心,三月桃花红一时,腊月莲藕根连根。”

“两三岁上啥子花?七八十岁啥子花?两头两尾啥子花?甩不脱的啥子花?”

“两三岁上脸蛋花,七八十岁眼睛花,两头两尾枕头花,甩不脱的衣袖花。”

多么活泼风趣的少妇与“老顽童”!多么生动幽默充满想象力的盘歌!我在与大家一同鼓掌的同时,内心里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与赞美!

曲终人散之后,这些充满睿智的故事也激情燃烧的山歌,还依然在这夏夜里,在萤光千点的乡村中回荡!乡人们都将会枕着故事与山歌,进入梦乡。

夜深,魏宅。竹椅旁,一盘蚊香,一缕淡烟。小桌上,两杯清茶,一柄葵扇,我与显德先生促膝谈心。一会儿他为我掺水递烟,一会儿我为他摇扇纳风。窗外星斗眨眼、草虫唧唧,好像也在旁听和交谈。

我们的话题,从乡场古镇,聊到历史典故;从乡土文化,聊到民俗民风。但凡提及故事,聊到山歌,他总是滔滔不绝,快乐陶陶。

终于,话题转向了他的故事人生。显德先生明显放慢语速,缓缓说道:真的,谈不上故事人生,就摆一摆人生故事喽。记得在6岁那年,开始“发毛”读私塾,而后,家困缀学。11岁便随幺叔闯荡江湖,赴四川各地及云南、贵州的城市乡村说评书等。自己能吃苦,有悟性,记性好,这些日子里,积累了不少故事、歌谣和谚语,还学会了打金钱板、莲宵和唱花鼓。14岁那年返乡,在人称“寡白嘴”的谢锡清家当过几年放牛娃。谢锡清是本乡讲唱能手,我常听他讲故事、唱山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继而,又回家跟能说爱唱的父亲学泥水匠手艺,跑十里山乡,串千家万户。村民院坝地头摆的“龙门阵”、劳动生产唱的“薅秧歌”、祈福贺喜的“仪式歌”、红白喜丧的“哭嫁”与“哭灵”……这些都在我脑中刻下很深的印迹。

于是,积累故事从不作记录,全凭超常的记忆和反复演练的魏显德,也开始在赶集的乡场、老少聚会的茶馆、乡邻办红白喜事的院坝……讲述神话寓言、风物传说、民间传奇、幻想笑话。故事人物则既可从玉皇大帝龙王虾兵到观音菩萨大肚罗汉;又可从鲁班包公赵云到巧媳妇傻女婿教书先生。除此之外,内容还可以从小娃为啥要吃奶、人死了为啥要哭,一直到吃烟、喝茶、唱戏、玩龙灯的来历。可谓大千世界,无所不包,无其不有。

解放后,走马乡与全国农村一样,土改、合作化、三五反、人民公社、大跃进……显德先生以说唱方式,宣传*的*策、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乡民眼中,他德才兼优,其*治头脑、文艺细胞、说唱才情、敬业精神,可称之为出类拔萃。经乡亲们举荐,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走马乡第一任乡长、农会主席,还当了区干部。可是,“文革”*治风暴,显德先生说唱的“民间文艺”,被视为“封、资、修”的“*品”,其本人也被列为“五类”分子。打那后,阴霾密布,人陷困境,还田归家,封喉十年。

年初,民间文艺的普查、搜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编辑工作也开始进行。巴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组织人力对走马乡民间文学进行深入挖掘。可全乡民间说唱,仍沉寂无声。“故事篓子”们都心有余悸,躲躲闪闪。年,从事中国民间文学故事、歌谣、谚语三套集成普查搜集工作的走马乡文化站站长严小华,便试图以魏显德为突破口,打开局面。

一日,严小华上门造访魏显德,并讲明来意。可是,魏显德则无动于衷,面无表情。对此,严小华也能理解,一位因讲唱走红,又因讲唱被“打倒”的艺人,“十年浩劫”,风雨人生,人挨整,心伤痛。此刻,心难抑,口咋开。

严小华的母亲也是个故事篓子。他便动员自己的母亲,重新站出来讲故事,然后,再把其故事录音播放给魏显德听。严小华母亲的带头示范,这才感化了这位有着数十年讲唱历史的民间艺术家,使他心底多年的坚冰融化,脑子里的顾虑打消,从而金口大开。于是,一则则故事,又从他心底和口中涌流出来!

魏显德故事“泉眼”的打开,带动了村里村外的故事篓子、山歌能手,勇敢地站出来讲演,无顾忌地站出来演唱。就*府而言,至上而下,对民间文学故事、歌谣、谚语的搜集、整理和编辑,是新时期以来,全国最大规模的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一次抢救与保护工作。有了*府的关心、群众的支持和广大民间艺术家极大的热情,一时间,全乡掀起了故事与歌谣的讲唱热潮:坡上林子里有山歌、村民院坝树下有故事,孩子课本里有童谣神话,连同乡广播站也劈出栏目,邀请乡民走进直播间,讲演走马岗上龙门阵和演唱走马山歌。

年至年间,巴县人民*府的文化主管部门,调集全县文化专干,对所辖走马乡的民间文学,组织大范围的调查摸底,并协同重庆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理论组一行,进行文学采风。其间,还邀请西南师范大学,协同巴县*府文化职能部门,就走马故事、歌谣、谚语,进行拉网式的搜集、整理、编辑。西南师大教授、著名民间文学专家彭维金和副教授、青年教师王倩予,先后带领该校85级和89级逾30位中文系学生投入这项工作。师生们住村落户,挨家挨个,不分白日黑夜,不顾盛夏酷暑,不计个人报酬,不论食宿条件,连夜连晚,一对一、全方位,废寝忘餐,搜集采录,令人感佩!乡民倍受鼓舞,讲故事、唱山歌,从起初的上门找人,逐渐成了被村民邀请上门。大伙恐后争先,不吐不快,不唱难耐,激情似火,兴趣盎然!

年,盛夏,采风队的县*府干部、院校师生,在走马乡各村发掘出人的讲唱群体。他们中既有年逾古稀的老人、刚“发毛”的稚童、双目失明的盲人、目不识丁的农妇,还有场街上的匠人、草药医生、马帮力夫及餐馆、旅馆、茶馆的帮工和老板……故事能手们为采风队提供故事目录则;采风队采录整理故事则;采录民间歌谣余首;谜语、谚语则;歇后语、俗语、楹联余则,以及采录的录音磁带余盒;整理记录成文的采风资料、撰写讲唱家的生平小传及其综合考察报告近万字。

就在采风即将结束之际,为扩大成果,从民族民间文化乃至地域性民间文艺现象,作理论研究。为此,采风队还与重庆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理论组,对工农村的民俗、民情、民间故事传承与采风成果的遗产保护诸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是年,那些细心的乡人,给魏显德个人的讲唱,做了个统计:故事以笔录与录音为准,讲述民间故事则;谚语条;演唱山歌首。

年,魏显德被重庆市*府部门授予“重庆市特级民间故事家”称号,他所生活的走马乡被*府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这,真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远处鸡叫。村庄早已熟睡,显德先生也已入眠。我步入院坝,幽暗的夜空中,那舞蹈的萤虫,所发出的点点萤光,恍如天上星星。四周竹篱、树林、山峦,惟余幢幢黑影。适才,我与豁达、风趣、重义、好学的显德先生闲谈共话,真可谓无拘无束,脱俗忘机,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我,痴痴想,那么多的故事、歌谣、谚语,在他脑海、在他心中、在他灵*深处。他俨然生活在故事里,快活在歌谣中。我难以用“爱好”一词来概括他的才情,及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他的博闻强记,卓尔不群,这有家族影子,村社影子,更是他后天努力的结果。我默念起他所诵的一则工农村民谚:

躲子山下一匹坡/坡脚是个故事窝/

大人细娃说故事/男人女人都能唱山歌。

那坡那窝那人,在我眼里、在我心中,此刻,难寻难觅,难窥难见。我只好默不作声,重复嚼字。那模样酷似一位虔诚念经、刚进佛门的僧人。

年,早春。

《魏显德民间故事选》问世了。

魏显德的故事、魏显德的照片及其魏显德的专访,被市内外报刊广泛报导。其亮点在于著书人是个农民,而他肚皮里又装了这么多精彩故事!

这对爱读书、爱故事的市民来说,是一个特大的喜讯。这本以一个农民名字出版的民间故事选,是这个春季,在读者眼里盛开的一朵“鲜妍的奇葩!”

书,书店告急,书贩脱销,出版社清仓加印。下里巴人,文人墨客,市民商人,拥入书市,争相购买。民间传说、生活故事、笑话寓言,以及机智人物传奇,让人久违。人们喜欢那厚厚书中的丰富内容,寓意深刻,富含哲理。也可在一则则明白晓畅,通俗易解,文彩斐然的故事中,欣赏民间文学作品,感受民族文学魅力!

是年,仲春。

巴县,*府大院。桃李花、杏花、海棠花开得姹紫嫣红。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衙门建筑,这天,它的大楼会议室,坐满了来自四方的客人。

这是一个鲜见的大会。

会议标语鲜见、会议主题鲜见、会议内容鲜见。在这幢*府大楼的会议室,冲着一位农民民间艺术家,举办民间故事研讨会,邀请来自大专院校、文联作协及曲艺团体单位的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和民族文学的专家学者、教授作家,及讲唱艺人,济济一堂,就一部农民故事选,聚首研讨,实属鲜见!

魏显德在这个会的开始,一次次向巴县*府文化职能部门,躬身致谢,不胜感激!

“我代表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全体同仁,恭贺《魏显德民间故事选》出版问世;感谢巴县*委*府给予民间艺术家的关心关怀!”聂云岚开场白开综明义,情真意切。他继续道:“一切文学艺术都孕育于感情,是人的感情世界的产物。因此,一个人的品德、风貌以及精神境界都必将对他的文艺成就产生重大的影响。我感到显德在说唱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最可贵、也是最难得的一点是含蓄。正由于含蓄,使他给书中的人物、情节,都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有了可供思想自由驰骋的余地。而含蓄的潜在功能,又总是巧妙的诱发、驱使读者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去补充、丰富故事的人物、情节。从而大大地增添了故事的艺术魅力,使这部民间故事选,达到了较高的品位,以致使这部书一出版即在读者中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很快便销售一空。这无疑是显德躬耕艺坛,矢志不渝的重大收获。《魏显德民间故事选》从童话、神话、民间传说到历史故事、稗官野史、奇人衍绎。唯此,值得提及的是书中搜集了他曾讲演的‘新故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了我们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有歌颂,也有鞭挞。歌颂是那些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美好;鞭挞是迎接明天更加美好的到来。因之,这些故事的主题思想是积极的,情趣是健康的,可读性也是很强的。希望它能有益于读者们的身心,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推动故事创作的提高和发展。”

聂云岚讲话,热情洋溢,句句掷地有声。李子硕这位北方汉子、巴县女婿,虽不是本地人,可作为巴县文化局副局长的他,对巴国历史文化了如指掌。他发言道:“巴国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其*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巴县一带,巴人能歌善舞,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巴文化。尽管巴国早已消失了,但巴文化并没有随之消逝,仍是在民间顽强地延续着。魏显德居住的工农村,无疑有着巴文化的遗风。有些是外显的,诸如现有的风俗禁忌。但更多的却是内在的。它虽然没有外在的显性形态,却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通过千百年的,活生生地积淀在人们的大脑和心灵中,对人们的思维、行为、价值观念等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然而,刚面市的《魏显德民间故事选》,那故事内容的‘味’、故事构思的‘巧’、故事形态的‘异’乃至故事容量的‘大’,都无一例外与他生活的乡村、工作的场景,密不可分,息息相连”。

来自西南师范大学彭维金教授,其视角则从里至外,鞭辟入里:“魏显德的传说故事,多取材于神话、仙话、民间风俗,因而神话、仙话的色彩很浓,也都少不了离奇的情节,带着一股神味。但当你听起来、读起来,又觉得一点也不荒诞,犹如我们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一样,感到真切可信。为何有如此感受呢?我以为,这些故事如同《聊斋》中那些故事一样,是以神仙的名分、借*城的世界来演义人生、人世的真理,从而给人‘神而不诞’的感受,回味无穷”。

研讨会,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与会者,从搜集、整理的故事人,到讲述故事者的故事文本,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魏显德民间故事选》的长处在于,让人看到生活中非但有故事,而且,故事中有生活。

魏显德几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收集故事,咀嚼故事,讲述故事,成了全国“名嘴”。而从《魏显德民间故事选》的热销,可知这“名嘴”肚里不光有货,而且是优质的“货”,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货”!

从来,民间故事园地,讲演故事者,并非著书者;而著书者,又很少能登台讲演故事。显德先生二者全能,这在全国都是个新鲜事儿!

重庆机场,北京航班客机降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代表处代表武井士*、文化宫员木卡拉、联络员木村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元蔚、常务理事杨亮才、组联干部刘蕙,一一步出机舱,缓缓走下舷梯。

贵宾出口处,九龙坡区及走马镇的*府部门负责人,早已等候着。

由冯元蔚主席陪同来渝的联合国客人,旨在实施中国民间故事的采录和保护项目,以响应落实中国*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签订的关于保护中国无形文化遗产的协议。此次,他们不远千里来走马“观花”,作实地考察。

逾百年的走马传奇,几代人的走马故事,北京听见了!联合国也听见了!

这天,是值得走马人记住的日子——年12月6日。

冬日的走马古镇,寒风料峭,树木光秃,街头洁净。人们的心中却都温暖如春。

接待中外客人的嘉宾车抵达后,九龙坡区文管所所长李果、走马镇镇长蓝玉彬、千则故事家魏显德、走马镇文化专干钟守维和民间故事传承人朱伟等,将一路车马劳顿的远客,带到走马场街上进行考察。魏显德如数家珍,从古到今,绍介古镇:

走马镇,“一脚踏三县”,西界璧山、南临江津,这座位于重庆以西、长江以北的百年古镇,其地系一山岗,形状像马,故名“走马岗”。

早在明代中叶,这里就有集有市了。场街上,一条弯弯长长石板筑成的古驿道,可以穿越古镇所辖8个村庄,倘若径直前行,尚可抵达四川成都。

走马岗作为川渝要塞,成渝交通驿站,古时但凡过往的商人、差人、马帮、力夫……大多在此一歇,借宿而安。一来从重庆出发,跋山涉水,行程数十里,才到达于此。可人疲马惫,已难行难走,便安顿下来,充饥解睏;二来从走马场到下个歇脚点——来凤驿,相距甚远,须翻山越岭,趟水过溪。山里古木参天,沟壑幽深,常有“棒老二”(劫匪)出没,故不宜晚,深夜过岗。迄今,仍还流传“是相不是相,难过走马岗”之民谚。

走马场,作为川渝古道上的要塞驿站,日渐,商贾云集、人流如织、百业兴旺,客栈、饭铺、茶坊、烟馆……人群接踵,应接不暇。那些客住走马岗的过往路人,为消除疲乏,常在客栈、地坝、茶馆里,或是前三皇、后五代地“扯把子”,说“聊斋”;或是扯开喉咙唱上几段山歌俚曲。本乡本土的讲唱能手,常常,还与天南地北的各路“高手”,一比高下,互为交流,切磋技艺,即兴说唱,擂台对抗。表演者乐此不疲,坐观者喜闻乐见。就茶馆、戏楼为例,民国年间,场街上的茶馆就逾十家,说评书的、讲故事的,反正一茶一座,一座一段故事;而场街那三座戏楼,要么是生坤净末、高腔胡琴的川剧,要么是花鼓、圣谕、清音、杂技……

如果在走马古镇借宿一夜,路人得到的是身心之悦,那么,借宿后的翌日,人们拜谒慈云寺、灵芝寺、广山寺、三教寺、万寿宫……带给路人的则是心灵慰籍。

我们说,那古镇遍布寺庙,引来方圆百里的商旅官差、三教九流、乃至五行八作中的童叟妇姑。我们更有理由说,那来来往往的浩浩人流,既膜拜神佛、祈福安康,又为这座远近闻名川东“旱码头”的口头文化传承与说唱群体,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尔后,魏显德等又陪同远客来到古镇民间文学陈列室参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武井士*代表、木卡拉文化官员和冯元蔚主席一行客人,被呈现在眼前的古镇故事、歌谣、谚语等各类版本的民间文学出版物、历史遗物和大量的珍藏照片、录音磁带及其文字记录资料所震撼。当木卡拉在资料图片中获悉魏氏兄弟讲千则故事,不胜欣喜。便邀请兄弟俩定要在其活动的开幕式上讲演故事。

九龙坡区委、区*府,为此次活动举行的开幕式,在走马镇*府民间文学陈列厅隆重举行。

大会由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侯光主持;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黎本初致开幕词;木卡拉先生、杨亮才先生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走马镇*府镇长蓝玉彬先生作了《走马镇民间文学工作汇报》的报告,全面介绍了走马镇10年来发掘民间文学遗产的情况。九龙坡区*府副区长蒋国庆先生,代表区委、区*府,向大会致辞,并着重介绍自年以来,走马乡行*划归九龙坡区,区*府在撤乡建镇、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所作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大会议程结束。与会的民间故事家和民间歌手,又作即兴表演。

“走马岗山势险峻,秀水涟漪,奇峰异木,繁花似锦,又毗邻渝都大埠,历来为佛教僧众所看重。”魏显德弟弟魏显发,率先登台,开门见山,就给客人讲述起古镇人宗教信仰、寺庙慈堂。他说:“古镇庙宇15座,慈云寺,规模最为宏大,它始建于北宋时期,长年香火不断。相传‘大和尚五万五,小和尚不消数’。今天,给各位领导、嘉宾,讲述从前发生的慈云寺的传奇故事——《张献忠打慈云寺》……”魏显发的讲演,通过对故事人物、内容的具体叙述,故事中的一情一景一物;人物的一言一行,以及在故事中所展现的情节与细节,都是他说故事的“眼”了。“平如西湖水,扣似铁连环,将断似藕线,衔接一溜烟”,既平缓舒展,跌宕起伏,又连绵不断,画龙点睛,传神会意,紧扣人心,戛然而止。让人回味,令人暇想,使人折服。

魏显发故事一讲完,魏显德就被客人邀请出来,登台讲演。他向与会者抱拳致谢后,嘴上便开始讲起民间传说《嘉庆皇帝招驸马》:

“嘉庆皇帝是很能干的,但近来有一件事把他难住了。这就是不知不觉的,女儿已经长成了十九岁的大姑娘。该给公主找一个啥样的驸马呢?与皇后商量了几次,嘉庆皇帝都不满意,认为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提来提去都是些富贵人家的纨绔子弟。嘉庆皇帝找了几个亲信大臣来商量。他说:‘众爱卿,今天找你们来,不是为了国家大事,但也算是皇宫中的头等要事。我那公主今年十九岁了,已到婚配年龄,需要招驸马了。你们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如果当面不好说,我给每人一张纸,你们可以把人选写在纸上……’”

魏显德故事题材新奇,人物肖像刻画传神,情节波澜起伏,既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通过伏笔、暗线、设置“扣子”,使故事能在呼应“扣子”的时候,揭示主题,刻画人物性格。运用谚语、俗语,使故事充满情趣。加之,眼目炯炯有神,风采英俊堪夸。叙事用长短句交错,整齐参差,说起来时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时而三言两语,干脆利落;时而奇峰突出,声震山河;时而张口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故事有节奏,有旋律,有轻重,有缓急,有高潮。慢而不断,急而不喘,缓而不闪。使人看见故事家那种一人一台戏,似戏不似戏,假戏当真戏的讲演功夫。

陡然,掌声雷动。

“真不愧为”中国的格林兄弟!”木卡拉啧啧称赞。众嘉宾边喝彩边起身鼓掌。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访工农村后,我再未去过那里。但我仍时时牵念着显德先生和他生活的村庄。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魏显德“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那是,我翻阅《中国艺术报》才得知这则消息的。与之相关的还有配发他的照片,笑吟吟的,依然是我们相遇的模样,他肩扛滑竿的神情。我也因他而笑,心里乐乎!在那则消息的字里行间,我得知他荣誉出席“中国河北耿村国际民间文学研讨会”。会上,显德先生精彩发言和才艺展示,赢得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名专家学者热眼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龙文艺获奖小说致敬,中国的格林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