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红色历程中共隆昌县党组织领导的中小学
TUhjnbcbe - 2021/5/7 16:32:00
北京湿疹的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89789.html
微信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3.html

中共隆昌县*组织领导的中小学师生的斗争和革命活动

乡师校革命活动

年1月,与保持单线联系的上级领导——川康特委委员马子卿失去了联系的中共内江中心县委书记刘作先,应聘到位于隆昌县城东郊罗汉寺的隆昌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简称乡师校,今隆昌幼师前身),以教书作掩护,在教师和学生中秘密进行革命活动。

刘作先和蒋启予按照周恩来在中共南方局提出的“勤学、勤业、勤交友”和“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的“三勤”“三化”方针,根据校长喻铭勋崇尚陶行知办学理念、热衷于地方教育事业的特点,积极团结学校进步教师,推行勤俭办学,建立起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和劳动学习高潮。让俗称为“相因稀饭”(乡村师范的谐音)校的面貌大为改观,赢得了校长的赏识和师生们的赞誉,为秘密开展*的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

年9月,在璧山(今重庆市璧山县)工作的共产*员沈寄踪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后,到沙坪坝开设书店又不幸倒闭,便来到隆昌县投靠校友,受聘到乡师校教书,并兼任《隆昌人报》编辑。

年冬的一天深夜,沈寄踪因筹划开展游击战正急于找到中共*组织,向蒋启予表明了共产*员身份,从此,沈寄踪和刘作先、蒋启予便经常在一起交流情况,分析形势,共同研究开展工作,形成了一个中共临时工作地下*小组。

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和反共浪潮,三人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师,只有教好书,才能在学校发挥作用,从而打开革命工作局面。他们不仅“勤学”“勤业”,还“勤交友”,这使他们在学校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此巧妙地把公开的合法斗争与秘密斗争结合起来,有理、有利、有节地打击敌人。

乡师校学生长期处在陈腐落后的空气里,*治上比较幼稚。隆昌县“三青团”干事林逢春利用兼任乡师校*训教官的便利,蛊惑单纯无知的青年学生参加反共的“三青团”,对乡师校*小组开展学生工作形成了阻力。为改变这一状况,刘作先、蒋启予、沈寄踪向喻铭勋建议,创办了“教与学社”,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籍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步接受了进步思想,*治上逐步觉醒,追随“三青团”的学生逐渐减少,甚至有的学生敢于公开与林逢春唱对台戏。

“教与学社”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注意和强烈不满,他们进行了疯狂反扑。林逢春公开打击进步教师和学生,以宣传共产*主张、煽动学生对国民*不满的“罪名”,强迫学校解聘了进步教师尤烈才、何其凯,压制进步力量。林逢春还向隆昌县*府反映,说刘作先、蒋启子、沈寄踪有共产*嫌疑。由于手无实据,加之刘作先他们得到校长信任,林逢春的阴谋没有得逞。

乡师校*小组的工作得到了中共南方局领导的肯定,赞扬他们不是消极隐蔽待战,而是站稳了脚跟,把公开的教育单位作为战斗的阵地,在隐蔽中积极开展工作和斗争。年,乡师校被中共南方局青年组列为青年工作据点之一。

年春,国民*统治集团全面转入“清共”“剿共”,局势不断恶化,“三青团”也加强了对刘作先、沈寄踪、蒋启予的监视。为避免发生意外,刘作先、蒋启予、沈寄踪经过商量,决定撤离乡师校。虽然乡师校*小组被迫停止了活动,但经刘作先、蒋启予、沈寄踪教育培养的学生,渴求进步,积极争取迎接解放的斗志不减。

策划准备上山打游击

年底,日*沿湘桂线发动进攻,打到了贵州独山,四川大有沦陷之势。*中央指示南方局,除进行一般群众和上层联络工作外,还应大力进行下层群众工作,在大后方农村建立可靠基础,准备在日*进攻四川时开展游击战。

沈寄踪在璧山工作时,联系了国民*炮兵部队中的一个名叫陈*(又名陈威宁)的排长。当时,川东*组织的邹开莲(又名邹育明)让沈寄踪对陈*进行*治教育。陈*喜欢文艺书籍,思想倾向革命,沈寄踪注重对他的培养,作为发展对象。

陈*按照沈寄踪布置的任务在部队中团结了一批有爱国心的下级*官和士兵,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恰巧陈*所在部队换防到荣昌,驻扎在安富镇。沈寄踪到乡师校后,随即与陈*取得联系,向陈*布置,要他做好准备,如果日*攻人四川,就拉出一支人马上山去打游击。陈*接受任务后,在所在部队争取了80余名官兵和他们手中的武器,做好了打游击准备。

沈寄踪刚到隆昌不久,没有群众基础,如果找不到*组织,要上山开展游击战困难很大。由于时局紧迫,沈寄踪向蒋启予谈了游击计划,希望通过蒋启予找到*组织,蒋启予积极支持,并在一起筹划和准备。

后来,日*从贵州后撤,形势发生变化,上山打游击的计划没有实现,陈*脱离国民**队到了解放区。

保护革命母亲肖禹

肖禹人称杨老太太,从扬州嫁到淮安杨家,生四子三女,30岁时丧夫,独自抚养7子女长大成人。肖禹一家是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奋斗的英雄家庭。

抗日战争爆发后,肖禹受子女影响,毅然变卖家产,带着全家离开老家江苏到成都,年加入中国共产*,次子杨述带着弟妹们奔赴延安。肖禹和长子杨道生在成都慷慨解囊租房,创办成都战时出版社和英文日报馆,由杨道生任社长兼经理,用以宣传抗日救国和掩护中共四川*组织的活动。中共四川省委经常在此召开秘密会议,有时周恩来领导的中共长江局领导也来参加。肖禹为他们站岗放哨,提供茶水饭菜。与此同时,她还资助许多仁人志士奔赴延安或敌后参加革命,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救亡母亲”“革命妈妈”。

年,*组织派杨道生转移去乐山工作,不幸在途中被捕,年6月3日深夜被杀害于成都东门沙河堡。杨道生牺牲后,住在成都东门外的肖禹、杨道生的妻子汪惠芳及两个孩子杨滢、杨欣被特务严密监视,经济来源枯竭,生活极其困难。年冬,刘作先、蒋启予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将肖禹一家秘密接到隆昌来照顾。

年4月的一天夜里,在中共成都*组织的精心安排下,肖禹一行摆脱了国民*特务的监视,乘坐一辆由*组织特意安排的汽车,从成都秘密转移到隆昌。刘作先、蒋启予将肖禹一家接到县城东郊罗汉寺乡师校附近的方家院子隐居,并精心照料和保护了他们近两年时间。

尽管肖禹的生活很艰苦,但她对青少年却非常关心。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常与进步师生谈心,一道讨论青年人应有的理想和抱负等。加深了青年们对共产*的认识。肖禹还以孙儿杨欣的名义订阅了《新华日报》,在进步师生中秘密传阅,成为当时*员们唯一了解*组织活动的通道和师生们的宝贵精神食粮,增强了大家坚持抗战的信心,增进了对抗日前线战况的了解,提高了明辨是非黑白的能力,使“三青团”污蔑共产*、八路*“游而不击”的欺骗宣传不攻自破。

抗战胜利后,周恩来通过重庆八路*办事处*组织的联系把肖禹找到,安排她随中共代表团的飞机一起到了延安。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这样写道:“共产*人肖禹……为*兴办事业,爱子成仁而不顾,镣铐在前而不屈,险巨备经,忠贞若一”,中共直属机关*委对她评价:“您自己革命,儿媳革命,孙子又革命。您是好母亲,好婆婆,好祖母,您是一个模范的女同志。”

图文提供:舒启元

页面编辑:赵勇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获得更多信息,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色历程中共隆昌县党组织领导的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