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巫山旅游路在何方之一
TUhjnbcbe - 2021/8/18 21:03:00
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m.39.net/news/a_6314286.html
《中国报告文学》年第二期刊载由三峡都市报社记者钱犁、胡素华采写的报告文学原标题为:

且看巫峡唱大风


  ——写在第10届“巫山国际红叶节”落幕之际


  

《巫山头条》今日起连载此文,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江三峡,走近神女巫山,感受中国恋城,亲近江山红叶。

正文如下:

年11月下旬的一天,

距第10届“巫山国际红叶节”正式落幕还有一些时日,

也是巫峡难得的一个晴朗的天空。

上午10时许,笔者从新近打造而成的“瑶台”景观拾级而上,站在高处鸟瞰大江东去,高峡平湖如染,江水似海洋一般湛蓝;深冬本是寒风呼啸季节,可眼下让人感受到的却是火一样的热情,放眼峡江两岸,漫山遍野经过霜风雪雨洗礼过的红叶,似炽热的火焰,无遮无掩地在百里峡江蔓延、升腾;似飘忽的祥云,在“神女”身旁轻轻地、柔柔地起伏、舒卷;又似大海掀起的阵阵狂潮,裹挟起惊天的涛声,浩荡东去,一泄千里。

若非一层挨着一层、一浪高过一浪雾幔的遮掩与阻隔,我恨不能此时此刻张开双臂,与“瑶台”近在咫尺的“巫山神女”尽情相拥,一起融入到这片写满真情、写满爱恋、写满神话的浪漫世界之中。

正当如醉如痴、奇想云游,耳畔再次传来那久违而又亲切的歌声:“满山那个红叶呀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

歌声由近及远,由清晰而模糊,把笔者的思绪一下子带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那个遥远的岁月。

第一章:一条静静流淌的大宁河,竟让三位国家旅游局长诗兴大发,他们饱醮浓墨写下的诗行,使得大宁河小三峡由此流金淌银,誉满全球。

(1)

这是一条静静的河流,一条至今也没有航标的河流。

它从现今渝东与鄂西结合部的千山万壑间一路走来,悠悠荡荡,一路轻歌曼舞,低吟浅唱,显得是那样地轻松、洒脱、自如与悠闲。

它来得漫长,来得久远,也来得有几分神秘。自打它由山间小溪集结成势,闯过千山万壑,穿过莽莽丛林,闯过无数险滩恶流,化作一条温顺的小河从远古走来,一路流经巫溪,流向巫山,流入长江,最终扑入大海的怀抱,谁也没有认真地考察过,它究竟流自哪朝哪代,哪年哪月,至今也没留下可供依据的准确记忆或时代符号。只是当地上了点年纪的人可以这样向你表述,这条河流发端于数百里外陕西镇平那荒山野岭之间。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的大宁河!

可就是这条多少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河流,以前又总是与流经地庶民百姓的贫穷与苦难相伴而行。

尽管那时的山还是那一座座山,美得让人发癫发狂;水还是那一道道水,秀得使人入心入梦,可生息繁衍于大宁河两岸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不企求、也不敢企求这条河流能给自家命运带来多少改变,更不会想到这条河流日后会跃登“大雅之堂”,把它的名字与全世界连同一起,让大山大水之外、大江大河之外、大海大洋之外的人们也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踏上这方山水,这条河流;他们更不会想到,这条静静的河流日后会变成一条流金淌银的河流;就连它们祖祖辈辈吃腻了红薯、洋芋、玉米这些当地人称“三大坨”的玩意儿,在“勾勾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那儿会一下子变得身价百倍,一只普通不过的煮玉米棒子、几个刚刚出炉的烤红薯、烘洋芋会从外国人手中换回美元、英镑、法币等花花绿绿的现钞。

清代诗人傅家瑜曾给巫山留下一首不朽的诗句:“万峰磅礴一江通,锁钥荆襄气势雄。田野纵横千嶂里,人烟错杂半山中。”

如果说这诗的前两句写下了巫山、巫峡的磅礴与气势,显出诗人的大手笔、大气魄,那么,后两句则更是入木三分、恰到好处地描写了巫山僻野、贫穷的地理概貌与生活场景,显出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再如果将后两句描写“移位”于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大宁河小三峡两岸的丛山峻岭间,也显出几分真实与贴切。你看那宁河两岸的高山深壑间,壁陡的山梁上看不到象样的良田沃土,看不到五谷飘香、牛羊成群的富庶与殷实,而是东一块、西一坨零零散散的“巴掌田”、“鸡窝地”;偶见悬崖上、山腰间几间茅屋飘荡起缕缕炊烟,那可不是文人笔下乡愁的记忆,而是当地人实实在在的贫穷与困苦的标识。因了一个“穷”字,他们缺衣少食,他们自卑自弃,他们观念落后,他们行为保守。他们祖祖辈辈穷惯了,也穷怕了。他们就像是做了错事的懵懂小孩,在外人、在大人面前总觉矮人三分,抬不起头,直不起腰……

终于有那么一天,他们看到山脚下这条河流终于变得不再寂静,人们从中国、从外国坐着马达声声的游船闯进了这片世外桃源,从他们看到这一弯美山秀水兴奋得如醉如痴的那张脸,到山里人一时还听不懂的那一连串“OK”、“哇噻”之类的赞语声,当地人方才渐渐地明白:这条河流变了,这个世道也变了!

从那时起,他们开始把自家的命运与这条河流的命运联系起来。他们开始怯生生地走下河滩,用一身使不完的力气为外国人撑船拉纤;他们立在山头或峡口,扯开嗓子与外地人、外国人一起放歌、对歌;他们甚至连家带口在峡区河滩上寻一空白处搭起帐棚,支起锅灶,为南来北往的游人烹煮可口的美食;他们也支起小货摊,将峡中河滩上的小石子捡来当作“纪念品”,学会与游客们讨价还钱……

(2)

草堂春睡足。

历史老人注定要让这条沉睡的河流走向苏醒。当然,这种苏醒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

回顾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度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十年“文革”的结束;“四人帮”被粉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等等,等等.

这一系列重大事件带来的是春风徐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国门洞开.中华大地上又一次百花盛开,桃红柳绿,生意盎然.

这是一个令当地人永远也忘不了的日子。

年6月21日,几位来自北京、上海、重庆的“重量级”作家、诗人、画家、艺术家,在当地人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从巫峡口乘一叶“柳叶舟”逆流而上,来到了大宁河小三峡深处。

这群艺术家、诗人、作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雷加、杜宣、姜彬、菡子、梁上泉、周月华、郑伯侠等人。

来的那天,正值盛夏酷署,天气特别地炎热。可无论天气多热,也挡不住大宁河小三峡给他们心灵深处带来的那种诱惑与震撼。他们一进入峡区,由于两岸及水上的风光太美太绝,仅管汗珠子牵线般地往下流,湿透了衣衫,用来擦汗的毛巾换了一张又一张,可他们手中的相机和画笔却一刻也没有停下过。

他们不停地照,不停地写,不停地画,经过一整天的实地采风,诸如“天泉飞雨”、“赤壁摩天”、“观音坐莲”、“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这些个别致高雅又生动形象的名字便从他们的笔墨间流淌出来,传承至今。

紧接下来,又由于他们的妙笔生花,一篇篇散文、诗歌、摄影作品便陆续出现在国内一些影响深远的报刊上。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篇刊载于《四川日报》上的游记散文:《不是三峡胜似三峡》。

他们的盛夏之旅为下一步大宁河小三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了最为原始、最为有力的铺垫。

年春深时节,时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万复来到大宁河小三峡考察后,兴奋不已,当即挥毫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两岸无石不奇秀,悬岩有水尽飞花。


  且看九龙盘玉柱,更喜观音裹轻纱。


  赤壁摩天无觅处,天泉飞雨独一家。


  自古桂林甲天下,尔今应让小三峡。”

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作品文采飞扬,激情荡荡,极具感染力;作为国家旅游局的高官,他见多识广,阅历丰富,他对一地一域一景一观的评点和定位,极具权威性。从他笔下流淌出的不仅仅是发自内心的对大宁河的由衷赞叹,更是向全国旅游业界传递出这样一个“画外音”:桂林山水美不美?肯定美!但万事万物都得有个比较,有比较才能作出鉴别,“各领风骚数百年”嘛!但即使你再奇再美,对不起,从现在起,你该让让贤、挪挪位了,应当“让位”于大宁河小三峡了!

是不是因为万复先生以一首诗的形式给大宁河小三峡打了“满分”从而引起的连锁反应?反正,他的佳作刚一问世,以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哥德巴赫猜想》一文作者徐迟及著名老作家公刘为首的50多位全国知名作家、艺术家一行50多人便来到小三峡考察采风,并忙里偷闲与当地文化界人士亲切座谈;紧接着,天津、上海、广东、成都等全国11省(市)的80多名诗人代表团也来到小三峡挥洒激情并集体赋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宁河不是峡;五岳归来不看山,宁河归来不看峡!”

无独有偶。就在万复先生考察小三峡并为这里留下美好诗句一年之后,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的韩克华又踏上了巫山这片热土。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之后,又挥笔题诗,为小三峡唱起了赞歌:


  “舟行小峡更奇观,赤壁摩天横云端。


  悬崖栈道多险峻,群猴林中舞翩跹。


  俯视清流见彩石,仰首峡谷赏飞泉。


  自古人道三峡绝,岂知天外还有天。”

韩局长的一首诗颠覆了多少年来人们对大自然形成的三峡景观的认知。

“自古人道三峡绝,岂知天外还有天!”这“天外之天”不就是大宁河小三峡么?

这首诗与万复先生“自古桂林甲天下,尔今应让小三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斗转星移,光阴如梭。就在前两位中国旅游界“掌门人”相继为巫山小三峡留下“墨宝”之后,也就是国家正式确定大宁河小三峡对外开放的第八个年头,又一位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的刘毅乘兴而来,泛舟清流,放眼青山,再一次为大宁河小三峡写下赞美诗:


  “大三峡雄小三峡秀,双峰奇伟如诗胜景”。

这三位国家旅游局的局长如此钟爱同一方胜景,绝非一时心血来潮,偶然为之。

他们都是在饱蘸心血,为大宁河小三峡这条普通而又非凡的河流奉献出无价的、无形的广告词。

从某种意义上讲,万复、韩克华、刘毅就是时间最早、级别最高、影响最大、效果最佳的大宁河小三峡的“形象代言人”。

他们都以相同的心境、相近的语言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为这里日后成为“中国旅游胜地40佳”和国家“5A级景区”投下了无声的、庄重的一票。

(3)

追溯大宁河小三峡命运的最先转机,是年初秋的10月。

命运转机的标志来源于中央的两个“红头文件”:一个是10月9日,国务院、中央*委以“国发()31号文件”,正式批准巫山县为全国首批乙类对外开放地区及首批对外开放景点;另一个是11月8日,国务院以“国发()号文件”,正式批准大宁河小三峡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份文件还对大宁河小三峡景区景貌作了如是描述和注解:“长江支流大宁河小三峡,山青水秀,奇峰壁立,林木葱茏,猿声阵阵,饶有野趣。”

中央的文件就是“圣旨”,就是命令,更是机遇。

文件的威力在这座古老的山区县城引起的震撼、激动、兴奋自不必说。然而,为了向世界敞开巫山这道尘封闭塞了千百年的山门,是一件盛事,但绝非一桩小事,一件易事。

一时之间,全县上上下下战战惊惊,如履薄冰,生怕哪儿出现什么闪失,哪怕是一丁一点儿瑕疵也不能出现。

可是,接下来上级交办的第一个任务就把巫山人推上了风口浪尖。

年的日历刚刚翻到2月28日,时任巫山县外事办主任的龚源鼎被通知到原四川省万县地区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会上要求,一个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加拿大等9个国家和香港地区组成的多达84人的高规格长江三峡沿线旅游景观考察团,将于5月7日乘“神女号”游轮对巫山小三峡进行实地考察。参与此次考察的还有上海、江苏、湖北等省市国内旅行社的总裁、副总裁。

时间不等人。距考察团到来的时间也就两个半月,70多天。

这次考察涉及长江沿线13个重要旅游景点。成败与否、接待任务完成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宁河小三峡的命运。

当时的巫山,对“旅游”这个名词且有几分陌生,旅游接待的条件自然是一片空白,一张白纸。

没有游船,没有餐厅,没有休息场地,没有抽水马桶。可以说,除了大宁河小三峡这近乎于原始状态的好山好水可以体体面面地待人,其它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地捉襟见肘。

上级的要求太过严密,太过认真,也太过细致,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动辄上升到“国格”、“人格”、“外事纪律”的高度,把人们的神经绷得好紧、好紧,“外事无小事”嘛!

可是巫山人天生就有这么一股子犟劲儿、倔劲儿,越是办不到的事一定要把它办到,越是难办的事一定要把它办好。这就是当年人们常常挂在嘴边上的那句老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为了完成好这次接待任务,上至县委书记、县长,下到县上相关部门的头头脑脑,以及考察团沿线必经之地的乡村干部都被紧张地动员起来,行动起来。

为了解决“行”的问题,没有游船,县交通局长亲自督阵,将以前只能靠人工拉纤的4条“柳叶舟”经过重新设计改造成舒适、平稳、快捷的动力游船,安上窗玻璃,装上木地板,摆上布沙发,也算是体面有加,不落俗套;

为了解决“食”的问题,没有现成的餐厅,他们就腾出双龙区公所一间陈旧的大会议室,将四壁粉刷一新,安上天花板,装上大吊灯,挂上花花绿绿的窗帘布,又新打造起10张大圆桌,并从万县市购回多把藤椅配套使用。还特地从外地购回崭新的餐具、茶具以及口巾、口布、卷筒纸、卫生纸,一应俱全,颇具档次;

为了解决“拉”的问题,他们就将与临时餐厅一墙之隔的双龙小学一处厕所排干,撒上石灰,驱除蚊蝇,既除臭又防潮,然后请出几位当地木工到外地学习,仿造城市宾馆“洋马桶”的式样,安装起10来个男女蹲位,典型的中西合壁,“洋为中用”。

经过如此这般一番打造,“内部环境”总算有了个眉目。可一提“外部环境”的整治,大家又未免有些头疼起来。

说到“外部环境”,就不得不提及小三峡对外开放前夕的那个双龙场。

双龙场位于巴雾峡与滴翠峡之间,系双龙区公所所在地。虽地域狭小,却也算得上当地一方“*治经济文化中心”。说它是“中心”,外地人叼上一支香烟,可沿着这条狭长的街巷走上三圈而手中的香烟还未泯灭;场上除了区公所,还有邮电所、供销社、粮站、工商、税务几间*白相间的“洋房”稍有点模样外,场的东头则是篱笆墙、小茅棚的杂居之地。杀猪的,卖肉的,剃头的,开小饭馆、卖猪杂碎店的以及一间小诊所占据了街道两旁几乎所有的空间。

街面坑坑洼洼,一副老气模秋的模样。除了偶见三三两两的山民背着些许山货到场上换回一点盐巴、煤油、火柴之类的现代生活必需品,街头行人稀少,冷冷清清。惟有场上居民喂养的肥猪当街大摇大摆拉着野屎,偶见几只野狗旁若无人地张扬着性事。

垃圾散乱,污水四溅,蚊蝇横飞,是这个场貌的真实写照。所以,人们又将这里称为“烂泥街”、“猪屎街”。

为了不给国人“丢脸”,体体面面地迎接这次考察,有关部门特地制作了块水泥预制板,给场镇东头两条长年累月自然形成的污水沟完整地加了个“盖”,并严格要求当地居民切实做到游摊归位不占道,肥猪归圈不敞放,污水归流不乱泼,外宾到来不追随,总算有了点“形象”,有了点“章法”,让小镇人从此悄然告别昨天。

在注重“硬件投入”的同时,相关方面也不忘加强“软件建设”。为了让人们在外宾面前既要热情友好,以礼相待,又要恪守规矩,不卑不亢,县上专门印制了数以万册待客礼仪,发给街道、乡村甚至此次需与外宾直接接触的船工、餐务等诸多人员,照章行事,无一遗漏。

经过有条不紊的紧张筹备,各路人马开始集结于首次向中外佳宾揭下“红盖头”这一特殊的“考场”。

5月7日上午,一个上百人组成的庞大的中外旅游考察团破天荒地走进了巫山县城。

这天,巫山城万人空巷,倾巢出动,人山人海将县城几条大街连同佳宾们途经之地的小三峡两岸,形成自然的夹道欢迎之势。

就是好些远在乡下的农民也带着干粮、扶老携幼来到县城,争相目睹这祖辈以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西洋景”。当人们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勾勾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脸上露出的是一种纯朴、自然、友好的笑,一种憨憨的、甜甜的笑。

小城人的热情、友好、纯朴及小城人脸上的笑容给了外国人一种至高的荣耀和心灵的满足。

考察团结束了长达9天的考察之旅,其最终结果将在湖北武汉由全体考察团成员综合评判,以一种无记名的方式投票揭晓。

投票结果,巫山小三峡获得此次考察行动唯一一个满票。

考察团给出的最终评语是:巫山人民热情好客,让他们享受到了国家元首才能享受到的礼遇;小三峡风景奇特、美丽,在众多景点中独一无二,小三峡风高浪急滩险,刺激够味儿,特别适合西方人的旅游天性;小三峡接待地的菜肴美味可口,特色浓郁,尤其是“宁河腊鱼”、“水口面”让人终生难忘……

考察团最后一致意见:大宁河小三峡是一处完全可以敲定的对外国人开放的旅游景区!

喜讯传来,巫山人睡了一个甜甜的安稳觉。

(未完待续)

觉得不错请点zan↓↓↓

巫山头条原创

转载请联系编辑部并注明出自:巫山头条

1
查看完整版本: 巫山旅游路在何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