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重庆三环江津长江公路大桥。图/图虫创意
“重庆多了一个‘圈’”。这是外界对于重庆三环贯通的形象性描述。
10月18日,重庆市交通局发布消息,重庆三环高速公路合川至长寿段(简称“合长高速”)建成通车,并于18日中午12时正式对社会车辆开放。
这意味着,全长公里,历时23年建设的重庆三环高速公路全线贯通,重庆正式进入“三环”时代,重庆城市布局由此也多了一个“圈”。
据称,三环高速全线贯通后,将连通重庆中心城区、主城新区和经开区等21个主城都市区,主城都市区各区间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直联直通,相邻区之间在30分钟内通达。
但与此同时,重庆主城区的不断扩容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不是又在复刻“摊大饼”模式。
“没见识过”的大三环
重庆三环高速公路由铜合、铜永、永江、江綦、綦万、南万、南涪、长涪、合长高速公路组成,是重庆高速公路网规划“三环十射三联线”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三环十射三联线”是重庆市高速公路网规划网络布局的概称,由三条高速环路,十条高速纵线和三条高速联络线构成,投资逾亿元,总里程公里。
此前,重庆已有二环:
一环:内环高速公路,全长76公里。年2月实现全线贯通,内环以内面积约平方公里,是重庆的核心区。
二环:绕城高速公路,全长公里,于年12月实现全线贯通。绕城高速公路通车标志着重庆进入了外环时代,环内面积平方公里,城市规模由此实现跨越。
年1月,重庆三环高速长寿-涪陵段开工,当时尚未作出建设三环的规划。年1月,重庆市*府通过《重庆市高速公路网规划(-年)》,首次提出三环高速规划。
年6月,三环高速首个规划项目南(川)涪(陵)高速开工建设,其后南(川)万(盛区)、江(津)綦(江)、永(川)江(津)等项目相继建成通车。
合(川)长(寿)高速的贯通,补齐了三环的最后一个缺口,正式“闭环”成圈。重庆市交通局公路建设管理处处长宴胜波表示,三环高速的全面建成,将有效联动主城都市区范围内中心城区、主城新区和经开区的21个区,实现高速公路直连直通,相邻区之间在30分钟内通达,进一步推动主城都市区“一小时通勤圈”的建设。
那么,重庆城市交通布局新划出的这个“圈”,到底有多大呢?
要知道,北京六环全长.6公里,上海市绕城高速全长约公里,长度甚至不到重庆三环的一半。
被称为北京“大七环”的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主线全长公里,但早已逾出北京市界,北京境内仅约90公里,河北省境内约公里。
而与重庆毗邻的成都七环,全长也才公里,比公里的重庆三环仅多出32公里。这也怪不得有网友感叹:真没有见识过那么大的三环。
从面积上讲,重庆三环内的面积比其他三个中央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中任何一个的总面积都要大,圈入的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相较而言,北京、天津和上海的面积分别为平方公里、.45平方公里和.5平方公里,还远远不及重庆三环内的面积。
盘龙立交夜景,重庆最复杂的立交桥。图/图虫创意
扩容的重庆与双城经济圈
与三环的建设相伴,重庆主城区也进行了几何级的扩容。
年5月,重庆主城区由原主城9区面积仅平方公里左右,范围扩大至21个区,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足足扩容了4倍。
扩容后的重庆“主城都市区”,原主城9区(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成为中心城区,渝西地区12个区(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变身为主城新区,还包含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三个功能区。
按照当年数据计算,重庆“主城”面积、人口、GDP由此分别达到2.87万平方公里、万人和1.8万亿元。
去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这份“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于10月20日正式印发。重庆主城区的扩容,被视为提升重庆综合能级和城市竞争力的必然。
上述规划纲要要求重庆和成都唱好“双城记”,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随着重庆三环高速正式贯通,重庆主城都市区同城化进程也将提速,这被认为将为成渝唱好“双城记”提供助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交通方式的变革,使成渝两地“时空距离”显著缩短,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核心城市向外辐射是分圈层的,是由近及远,重庆三环已经到了周边的县,可以起到加强辐射的作用,让周边地区更快地发展,这是个契机。
过去重庆呈放射状,交通是向外辐射的,现在环路加强了县城之间横向的联系,这样有利于组团的发展,对组团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原来孤立的县域中心,变成重庆的组成部分,变成重庆的功能区,有利于空间结构的优化”,肖金成说。他表示,将来重庆市对更大的范围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像四川的广安、合江、泸州等,辐射带动作用将越来越大。
对于重庆三环贯通后能否短时间内产生效果,肖金成说:“需要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组团发展的规模比较大之后”。
显而易见,无论是重庆城市发展,还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并非重庆主城区扩容、三环贯通就能水到渠成的,没有产业的协同发展,没有产业的升级,恐怕难有质的突破。
重庆有没有在“摊大饼”?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普遍存在“摊大饼”模式,是指一个城市依托核心区,以同心圆方式向郊区和外围逐级扩张,建二环、三环、四环……依次不断摊开。
“摊大饼”式扩延,特别是当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就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公共资源紧张、不宜人居等问题,甚至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和“城市病”。
在10月3日举行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秋季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指出,大城市要根据人口和产业变化的趋势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向外发展,带动人口和产业向周边扩散,实现都市圈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倪鹏飞指出,城市的集聚不是无限制的。“很多人满为患的地区中心城市之所以一城独大,是因为中心城区功能叠加,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在内的建设滞后于人口和产业的变化趋势,所以导致大城市难以疏解。”
“健康程度高的特大城市普遍人口密度低,产业比较高端,经济密度较高。最重要的是,在城市结构中,都是多中心、多组团、体系化的结构。”倪鹏飞说。
肖金成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现在都市尤其是大城市有虹吸效应,实际上城市向周边蔓延,就会出现摊大饼,无疑会出现“大城市病”。
重庆有没有复刻“摊大饼”模式呢?“摊大饼”模式是又香了吗?
肖金成认为,重庆地理状况和平原地区不一样,平原地区是无差异的向外蔓延,“像北京三四五六环,搞得人口很密集”,重庆主要由山地构成,不会无差异地蔓延。
肖金成表示,重庆城市是个组团式的发展结构。比如两江新区,就有四大组团,由三座山自然阻隔,每一个组团功能比较齐全,组团之间有轨道交通、高速联系,这样就对城市的环境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就避免了“摊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