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下午,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春雨绵绵,清澈见底的璧北河蜿蜒流淌。
河畔的田地里,油菜花已盛开,白墙灰瓦的民居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
▲2月20日,璧山区七塘镇,“走进区域看发展川渝奋楫谱新篇”网上主题宣传采访团记者在田坎上拍摄乡村美景。记者崔力摄/视觉重庆
徜徉在如画的村落里,“走进区域看发展川渝奋楫谱新篇”网上主题宣传采访团成员流连忘返。
将军村莲花穴东头的田野咖啡屋里,村民甘遐学正忙着调制咖啡,咖啡的浓香溢满小屋。
▲2月2日,璧山区七塘镇莲花穴咖啡馆,当地村民甘遐学正在用咖啡机为客人冲调咖啡。记者崔力摄/视觉重庆
“我们这里视野很好,外面就是稻田,再远就是璧北河,不少游客都爱来坐坐。”甘遐学一边说着,一边用奶泡在咖啡上拉花。
甘遐学已是知天命的年纪,常年田间劳作在她脸上留下了岁月的风霜,也给予了她一双粗糙的大手。可就是这双粗糙的大手,如今却能做出精美的拉花。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也在皮鞋厂当过十几年的工人。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咖啡师,觉得那是细皮嫩肉的小年轻才干得来的。”对于现在的日子,甘遐学很知足。
七塘镇文化宣传干部佘林川介绍,七塘镇曾是璧山皮鞋的发源地,留守的农民大多靠种地、打工维生。对于莲花穴的艺术“活化”项目,甘遐学最初有些不理解:艺术又不能吃、又不能喝,“活化”能有啥用?
在经过一次次院坝会、一次次入户访谈后,她终于明白:莲花穴“活化”后变成景点,自然会聚集人气,自己和其他留守的原住居民能就地找到发展机会。
去年,莲花穴建好后,距甘遐学家50米远的一栋老房子被改建成了咖啡屋,需要招聘保洁、咖啡师等。“我这年纪,在城里不容易找到合适的活路。没想到快50岁了还能学门新手艺、找到份新工作。”
夜幕降临,莲花穴最南侧的“大青蛙”餐馆内,食客坐了好几桌,品尝用当地产的土鸡、藤菜等做出的农家菜。
“大青蛙”餐馆使用的土坯房,之前已闲置十余年,当时房椽垮塌,青瓦散落一地。在艺术家的设计下,老屋用钢构结构进行了加固,在外墙上加筑玻璃增加采光,并重覆青瓦,焕然一新。
在将军村,老屋经过改造后焕发新生的例子还有很多。
▲2月20日,璧山区七塘镇,“走进区域看发展川渝奋楫谱新篇”网上主题宣传采访团记者正在村民冯光强家的猪圈改造成的西餐厅内拍摄采访。记者崔力摄/视觉重庆
村民冯光强家的猪圈屋被改造成了宽敞明亮的西餐厅;村民刘文钢和刘文友之前快要倒塌的旧房则被重新换上大梁、添上了石柱,改建成了两楼一底的民宿客栈;在村子的南面,村民陈光华和牟光润的老宅摇身一变,成了村子的展览馆……
“所有的家具和陈设都被清空,只留下一根根柱子简单分割室内的空间,雕塑、照片、手工制品成为了这里新的主人。”陈光华说,没想到老宅改造后,能在充满乡土气息的同时变得有艺术性、观赏性。
▲2月20日,璧山区七塘镇,镇文化宣传干部佘林川接受“走进区域看发展川渝奋楫谱新篇”网上主题宣传采访团采访。记者崔力摄/视觉重庆
“将军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我们改造的时候就是想通过空间和设计的增减,加入新的建筑元素和材料,保留人的活动,使整个村子的历史跟外部世界的变迁联系和同步起来。”佘林川介绍,硬件与软件的再造升级,不但保留了乡土风貌,也让破旧的院落焕然一新:断壁残垣被一根根铁条绑定加固,如同给老墙穿上了“铁衣”;旧房拆下的砖瓦、木梁,成为新房的建筑材料;废旧老屋加装了几片多彩玻璃窗,成为色彩斑斓的茶室……
虽然只是“微更新”,却处处别出心裁,充满着艺术创作的灵感,让老屋充满新意。
▲2月20日,璧山区七塘镇,乡村振兴驿站正在加紧施工。记者崔力摄/视觉重庆
在将军村,村落外的田野上,艺术气息同样浓厚。
30多座造型各异的大型构造体与远处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这些构造体造型独特、个性十足,又与周边的农村自然风貌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每个构造体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优雅的刺猬》《环》《巢》等等。
▲2月2日,璧山区七塘镇,“二嫂”万友会和镇宣传干事佘林川一起在直播平台上为当地柑橘带货。记者崔力摄/视觉重庆
“这些作品全部以将军村本地的稻草、竹子、石头、泥土作为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取材方便,更以其特有的材质属性给了艺术家们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性。”佘林川表示,艺术介入乡村后,莲花穴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编辑徐微微
二审杨韬
三审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