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远门,依崖壁而建,是从陆上进入重庆城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古人从重庆去往四川其它地区的起点,故而取名“通远”。
赵爽文保志愿者:成渝古道东大路有里,从成都到重庆叫东大路,从重庆到成都叫正西路,我的身后就是重庆到成都的起点,就是通远门这个位置。
加入文保志愿者队伍之后,赵爽给自己取名“山城”,而他最热爱的,就是用脚步去触碰这座依山而建的城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聆听那些穿越千年的历史的声音。成渝古驿道是他丈量过无数次的一条古道,从通远门往西行四十里,翻过二郎关石垭口,再往西,便来到了白市驿。
肖能铸重庆文史专家:沿途自古以来都有很多驿站和铺,铺是过去军事上用的,过去有一种兵叫铺兵,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速路,就是换马不换人,送文件,送紧急情况。所以又有铺又有驿,驿站也是属于官办的,相当于旅馆,白市驿,铜罐驿,龙泉驿,就是驿站,都是歇气的地方,说通俗一点。
最闹热的驿站,莫过于走马场。往来商贾、力夫络绎不绝,说书的,喝茶的,住店的,打尖儿的,演绎着这条不足千米的石板老街曾经的辉煌。《巴县志》里记载:(重庆)正西陆路八十里至走马岗交璧山县界,系赴成都驿路。
赵爽文保志愿者:行关口大道,上通锦江,下流渝州崎岖,这个文字里面,有一个锦江,就是四川那边,然后渝州就是重庆,就是很形象地交代了这个路的走向。崎岖就是它也说明了,这条路当年是很困难的,行走很困难。
尽管崎岖,这条全长逾千里的古驿道,已是当时成渝之间最便捷的通道。民间有谚语称:“五驿、四镇、三街子、八十四塘拢成都”。
胡开全龙泉驿区档案馆副研究馆员:这条路一直往北就到龙泉驿了。山下面就是成渝公路,过了弯刀嘴就是悠悠古道,心情要放松一点。相当于这截就是阳关大道,弯刀嘴就是一个关隘。到了龙泉驿,就还有60里再到成都。
如今的成都人也很难说清,路牌上“东大路”的具体起止点。而在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里,“东大路”曾经特指从成都出发,翻越龙泉山,过资阳、简阳、内江,一路向重庆蜿蜒的那条古道。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成渝本身是一个地理的共同体,在我们有大一统的时候,成都和重庆就是两个遥遥相望的地理单元。以前一个叫巴国,一个叫蜀国。秦始皇统一的时候,就把巴国灭了,设巴郡,把蜀国灭了,设蜀郡,就是两个遥遥相望的。那么中间连接它的,就是东大路,就是古代的驿道,东大路。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从古巴蜀国开始,一直到唐宋明清,我们都逐步地在扩大这样一条路,那么在这条路上,就是形成了整个成渝古代经济区,以双子星座成都、重庆古称江州渝州,这样两个城市作为双子星座带动起了古水道,古驿道,两边的商业网络体系发展起来,就形成大大小小的城镇网络体系。
一条古道串起了巴蜀文明,在悠悠岁月里,它见证着川渝两地文人墨客的风流,商贸往来的繁荣,它更是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传说故事和珍贵财富。
陈丽隆昌石牌坊旅游区讲解员:这条路就是东达金乡,然后是连接成都和重庆的一个交通要道,老成渝路,也是为杨贵妃从泸州合江运送荔枝到陕西的一个必经之路,我们隆昌本地人将它称为贵妃荔枝道。
“马喷白沫尾横杆,驿卒嘘嘘不停鞭。百姓惊呼两侧倒,贵妃荔枝送长安。”这是流传在隆昌民间的一首小诗,它生动地还原了驿卒为送荔枝,在驿道上飞驰的场景。路上的行人惊呼着倒向两侧,为运送荔枝的马匹腾出道路,或许,他们早已习惯了这条路上的风驰电掣,人来人往。
隆昌自古在成渝古驿道的中间点上,“以弹丸而当六路之冲”,说的是隆昌处于东南西北6条大道交会的要冲之地。正因为这特殊的交通枢纽地位,牌坊,成了隆昌人见得最多的事物。
陈丽隆昌石牌坊旅游区讲解员:(隆昌)它本身就是个六路交汇之地,是个交通要道,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宣传教化走廊,加上隆昌独特的地理条件,它就盛产我们脚下这种青石,就地取材比较方便。所以我们本县和外县的人,就纷纷在驿道的两边树碑立坊。其实就是一种表彰纪念标榜宣扬的一种功能,就和现在我们发奖状,发证书,或者在高速路口打广告差不多的。
禹王宫山门坊,形制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的青石单面雕花牌坊,原本为禹王庙的山门。它的雕刻华丽精美,明间正上匾里,“蜀楚承灵”四个大字十分醒目。依据年份的落款位置,这是全国石牌坊中唯一一个以从左到右的格式进行书写的。
陈丽隆昌石牌坊旅游区讲解员:这几个字的写法,比全国政协会议上陈嘉庚先生提出的,改汉字书写格式,从右到左的竖式,改成从左到右横式的提案,早了85年。同时它比五四新文化运动早了52年,所以这几个字就是古代文字格式的一种最早改革,而它的题写者范老先生(范泰衡),就是文字改革的最早实践者。
隆昌石牌坊群中,还有三座世所罕有的“多人共坊”的牌坊,一座是为朝廷旌表的5位孝子建造的孝子坊,还有两座为“节孝总坊”。奇怪的是,在这座节孝牌坊里,唯孝子彭志仁为男性,居于牌坊北面左侧匾,这种多人共坊,甚而男女同坊的现象实属罕见。
陈丽隆昌石牌坊旅游区讲解员:隆昌人就首创这种男女同坊,一方面可以达到表扬她们的目的,二来也可以区别男左女右,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全国)唯一的一个男女同坊。
据《隆昌县志》记载:隆昌境内沿6条古驿道建有石牌坊69座,另有座庙观的镇山门坊。不过现在仅存的只有17座,每一座都有略微不同的造型,每一座都承载着一个人,或是一个家族,不可忘却的前尘往事。它们像一部立体的史书,记录了隆昌“因道置驿、因驿置县、以道兴城”的历史轨迹。
牌坊之下的古驿道,虽然没有精美的雕刻和动人的故事,但车轮碾过留下的深深印记,仍在默默讲述,等待着有缘之人的聆听。当跨越千年,一条崭新的铁路即将穿越这片古老的土地,无数埋藏于大地之下的秘密被一一发现。
年,成渝铁路开工建设,铁路同公路一样,同样选择了成渝古道“东大路”的走向。令人惊喜的是,施工过程中,沿线各地时不时地有文物出土,西南军政委员会出示布告,望各地切实加强地下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工作。随即,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组团开始对沿线文物进行实地考察与鉴定。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这个要感谢小平同志,他是很早就注意到,就是说修路,在勘测和筑路的过程当中,首先要保护历史遗迹,历史遗产,历史文脉。这个是小平同志的眼光和他的功劳。
经推荐,时任重庆大学教授的张圣奘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成渝铁路沿线考古调查小组组长,与成渝铁路筑路队同时前进。
程武彦重庆三峡博物馆馆长:那么在整个成渝铁路的实施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资阳人,古人类的化石。
周叔勋是资阳人,年被调到《资阳农民报》当的时候,成渝铁路已经修到了家门口。
不过,周叔勋发现,铁路修到资阳,却改了线。成渝铁路资阳段,为避免受沱江水患影响,同时为城市让道,原本沿沱江穿城而过的铁路线,被改为沿资阳城外绕一个大圈。
易鹏资阳资讯传媒中心:在绕的过程中间,正好很巧的是,它经过我们现在叫做九曲河那个位置,就发现了资阳人的头盖骨。
此时,张圣奘和他的考古调查小组正在资阳。他在《我发现“资阳人”头骨化石始末》一文中写道:年3月到达资阳,在城关三贤镇西南黄鳝溪发现龟化石,我从地质土层仔细观察,觉得有开挖的必要,征得刘县长的同意,召集民工开挖十多天未见实物。其时阴雨连绵不断,积水颇深,乃用农民水车抽水,昼夜工作,每晚用汽灯照明,在积水抽干后,塘底泥浆很厚,无法再抽,都说未见实物。我脱掉鞋袜,走到泥浆中,忽然踩破一块化石头骨,刺痛脚板心,我就用手捞起一块破了的头骨,我又用手摸到几块碎片。
黄万波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人的头骨化石发现很少很少,一般来讲发现一个牙,发现一个下颌骨就了不得了,要找到头,咱们可以屈指可数,从两百多万年到现在为止没有多少。
这件珍贵的头骨化石送到北京后,郭沫若亲自指定,由第一件“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者、享誉世界的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主持鉴定研究工作。
在资阳九曲河挖掘出土的头骨化石,尺寸较小,表面平滑圆润,额部较丰满,属于晚期智人类型。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裴文中、吴汝康教授认定,该头骨化石为多年前的女性化石,年龄在50岁左右,并将它命名为“资阳人”。
周叔勋原资阳县文化馆副馆长:资阳人出土是在南方,并且是从猿人到新人一个最关键的时代,资阳是属于智人,已经脱离了原始人,成为现代人了,所以关键在这么一点。
资阳人的发现轰动世界,而在成渝铁路沿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被一一发现。
因为成渝铁路的通车,永川这个昔日寂寂无名的小县城,开启了迈向现代化的第一步,一大批工厂、企业、配套设施开始兴建。永川上游水库与成渝铁路的直线距离只有十多公里。年,水库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这年端午节前,一支文艺队伍来到工地附近进行文艺演出,文艺骨干肖能铸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够亲眼见证一起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
肖能铸重庆文史专家:我们在演出,开一个客车上面放几个大喇叭,里面放点音乐,就是那种宣传车,结果宣传着,突然看到那些人都在觉得外面气氛不对,那边挖出龙了,结果挖出的是恐龙骨头,我们还算是第一现场,每次我带我们孙子看这个,这个龙是我们当时看到挖出来的。
王昌文重庆市永川区文物管理所文博副研究员:这个头骨的完整度基本上达到百分之九十几。我们现在目前全世界的恐龙化石的发掘当中,恐龙头骨的保存度是很少很少,很难得,因为这个恐龙的头骨,它的骨壁很薄,也就是说在它死亡之后,可能在很短时间之内,很可能被其他的食肉性的动物撕裂,如果再加上自然界遇到一些泥石流,遇到地壳运动,有可能把头骨粉碎。而上游永川这个龙的头骨,就这么完整,这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
这具得以幸运地完整保存下来的恐龙头骨化石,被定名为上游永川龙,如今是重庆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王昌文重庆市永川区文物管理所文博副研究员:这具龙的出现,第一它是新的属种,新的一个属种在全世界是第一发现。第二它是食肉型的,那么这种大型的凶猛的食肉型的恐龙第一次发现,填补了我们古生物界的空白。
重庆三峡博物馆,又名重庆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的诞生正是源于成渝铁路沿线上的一次又一次惊人发现。“资阳人”头骨化石发现后,中央西南局为推动西南地区文物保护和文博事业发展,于年在重庆成立了西南博物院,这便是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前身。
程武彦重庆三峡博物馆馆长:年西南博物院成立的时候,举办了一个叫西南区的文物展。这是解放以后,我们西南区第一个大型的文物展览。其中这个展览分成了好几个点,一个展览的名字叫“成渝铁路沿线的出土文物展”。这个展览当中,就把我们巴蜀地区,沿着成渝铁路出现的古生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金属器,玉器,兵器和金银饰品等等,一共有多件,在当时这个展览是轰动一时,万人空巷,非常具有代表性。
西南博物院成立后,博物馆人在巴蜀大地做了大量文物征集和考古发掘的准备工作。
程武彦重庆三峡博物馆馆长:近几十年以来,整个巴蜀地区大量的考古发掘和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嘉陵江流域的调查和考古等,也为研究巴蜀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说在我们的成渝铁路,宝成铁路,重庆铜罐驿的冬笋坝,还有成都羊子山,以及广元昭化的宝轮院考古当中,都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年,考古工作者在昭化宝轮院和重庆冬笋坝巴文化遗址中发现大批船棺葬,这让学界意识到,船棺葬不仅是巴文化的丧葬习俗,蜀文化也有同样的传统。此外,在语言、风俗习惯、巴蜀墓葬出土器物的形制与纹饰等方面,都能看到巴蜀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
赵曼琳四川博物院讲解员: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件应该是四川汉代出土当中,陶俑当中最有名的一件了,我们叫它击鼓说唱俑,它的额头上是耸起了很多的皱纹,然后双眼是眯缝着,一手拿着鼓,一手拿着槌。而且说得高兴的时候,看看它一只脚还翘了起来,仿佛这个脚趾头还在打着节拍。在重庆地区,也有出土过相似的说唱俑,然后它整个的形态和造型,都有它的共通之处的。
赵曼琳四川博物院讲解员: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是在重庆忠县出土的一件庖厨俑,我们可以看到它其实就是当时汉代厨师的一个形象,但是有意思的就是,它前面的这个案板上有很多的食材,我们可以看有黄瓜,有鱼,有乌龟,还有猪头,羊头,然后羊头旁边,是一个饺子的形象。这个饺子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个饺子的雏形。所以我们称为天下第一饺。
程武彦重庆三峡博物馆馆长:从我们两地的汉代出土的文物来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反映了两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非常类同。所以四川地区出土的蜀地的这些俑,和我们博物馆收藏的很多体现巴地的汉代俑,在题材上、类型上、造型上和艺术特点上都非常近似,这也是我们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本来大家就属于同根同源,而且大家都处在长江流域的上游。所以长江文明,古代文明,我们很多出土的文物,都是相似或者一样的一致的。比方说我们汉代的画像砖,再早一点的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巴蜀时期的青铜器,可谓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样的文化交融,随着成渝两地的通勤距离不断缩短,血脉更加畅通。从四川大学毕业的周勇,对此深有感触。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成渝铁路修通以后,大大加快了成渝两地交流的速度,使得两地在文化的交流上增加了,文化的融合上也增加了。我在学校的老师是我们重庆人,老师的老师又是现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当年西南博物院的第一任院长徐中舒先生,从我们三代的师传你就可以看到,都是成都和重庆之间的交流和结果。
到历史的车轮驶入年,巴蜀大地再次掀起融合共建的热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两地文旅进入深度融合。一条崭新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再一次将那些散落在巴蜀大地上的珍宝串联起来,它们熠熠生辉,仿佛是对那条沉寂千年的古驿道,最好的告白。
重庆的合川区、璧山区、铜梁区、渝中区和四川的营山县、冕宁县,被评为文旅融合的典范。而在一场有万人次参与的网络投票中,峨眉、洪崖洞、武侯祠·锦里、解放碑、眉山三苏祠、成都IFS、重庆来福士等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
千河汇江,一脉相连。在两个文明的相遇相融中,巴蜀大地千年命运与共,携手向前。
作者/来源:四川观察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