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之火,声声不息
这里是空管学院心声电台
年12月17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传来捷报——旅客年吞吐量首次突破万人次,位居全国十大机场之列。
站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回顾重庆民航的发展历程,对民航人可谓来说是百感交集。40年巨变的背后,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重庆日报对正式通航当日的报道
航站楼还没建好,为何宣布开航
年1月22日下午2时,江北机场鼓乐齐奏,气球高悬,这里正举行隆重的开航典礼。
“很多人不知道,当时T1航站楼还没有建好。”邹代彬回忆,直到当年国庆节后,T1航站楼才竣工通过国家验收。举行开航典礼时,离T1航站楼不到1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货运库房,临时充当起了航站楼的角色。
为何航站楼还没建好,就宣布开航?而且,第二天《重庆日报》的报道也白纸黑字写着江北机场正式通航?
“航站楼没建好,但跑道已经建成,完全可以保障飞机起降。”重庆机场集团公司董事会秘书邹代彬称,对机场而言,跑道比航站楼重要,跑道竣工就标志着机场具备了通航能力。所以,《重庆日报》第二天的报道是正确的,没有问题。
通航当日首飞
江北机场提早投用其实也是迫不得已。
邹代彬回忆,改革开放初期,重庆还没有一座真正的民航机场,白市驿机场是一座*民共用机场。
‘‘当时对白市驿机场有一个评价叫‘一小两少’。”邹代彬说,首先,平方米的规模比现在的很多支线机场都小;其次,航班少;再次,航线少。上世纪70年代,白市驿机场每天起降的民航班机只有四五架,80年代末时一共也只开通了十几条航线。
除了硬件上的不足,最头疼的还是白市驿非常不稳定的净空条件。每到冬春两季,大雾弥漫,机场经常关闭,有时候一周只能飞一趟航班。上世纪80年代,法国图卢兹市准备跟重庆缔结为友好城市,图卢兹市市长准备亲自来重庆看看。结果因为冬季起雾,白市驿机场关闭,他在上海等了3天后抱憾归去。
如今已成为全国十大机场
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白市驿机场显然已经不适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江北机场提早通航,成了全市上下的共识。
“现在来看,江北机场提前通航是完全正确的决定。”邹代彬告诉记者,通航当年,其旅客吞吐量就实现翻倍,达到近44万人次。
如今,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正面向“智慧机场”转型,不仅是无纸化乘机,一大波“黑科技”正接踵而至。如T3A航站楼的出发安检,上线了人脸识别系统,单人过检时间只需2秒;随身行李人包对应系统,可实现旅客信息、随身行李及安检时间的自动绑定;智能手推车,运用物联网技术,除了运输行李,还能查询航班信息、航站楼导航、移动充电、看电影等。
在年度国际机场协会ACI旅客满意度测评中,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荣获“亚太区(万-万层级)最佳机场”,并获评全球旅客吞吐量万-万层级最佳机场第一名。
扫